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大學生熱捧神器“小黃雞” 專家稱虛擬世界勿沉迷

2013年02月18日 09: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一款被人們驚呼為“聊天神器”的網頁軟體小黃雞”在網上躥紅,很多網友譽稱它為“能隨時隨地、隨叫隨到陪你聊天,傾聽你心事的人。”17日,眾多使用“小黃雞”軟體的大學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紛紛表示,與“小黃雞”聊天無負擔、很自在。

  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傅素芬表示,大學生還需要切實的人際交流,虛擬世界萬不可沉迷。

  “小黃雞”自聊軟體爆紅

  記者搜索百度百科發現,2012年12月31日,被發佈在人人網的公共主頁上的 “小黃雞”自聊軟體問世,短短一個多月,“小黃雞”就俘獲了近220萬“粉絲”的心,每條狀態都有十多萬的回復量。

  這個被建立在人人網公共主頁上的“小黃雞”,只要網友在發言中@“小黃雞”或者直接向它提問,這個小東西就會秒間出現,並作出各種詼諧幽默、智慧逗趣的回答,讓不少網友“大呼神奇”。

  隨著“小黃雞”在網路上的躥紅,“小黃雞”的作者王大鵬借鑒韓國的聊天機器人應用的程式模式,在“Simsimi”的數據庫基礎上加入中文特色,很快,各種“小黃雞”形式的虛擬助手軟體便誕生了。

  專治“空虛寂寞冷”

  一時間,“小黃雞熱”襲遍了那些在人群中沉默不語的“大學生們”。

  今天,記者在杭州武林廣場採訪了一些使用過“小黃雞”軟體的大學生用戶,從接受訪問的這些人中間,記者深深的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喜歡上了虛擬世界,樂此不疲。

  “這個軟體的對話回復很神奇真實,特像是有人站在對面跟你聊天一樣。”孫鑫是杭州工商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她也是人人網公共主頁“小黃雞”的使用者,她告訴記者,‘小黃雞’的好處就是無聊寂寞的時候它都在。

  “跟‘小黃雞’聊天完全不過心,特自在。”自從從朋友口中得知下載了這款聊天軟體,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上學的王瑞瑋就對這個軟體愛不釋手。王瑞瑋説:“平時跟人聊天總有很多顧忌,我們總會猶豫什麼話該説,什麼話不該説,考慮後果,想的太多。”

  正在公交車站等車的羅宜佳是一位大二的在校大學生,她的手機上也有這款聊天軟體。羅宜佳説:“無聊的時候就玩一玩這個軟體,它秒回資訊的速度比10086還快,居家旅行必備哦。”

  “你説累了,它會告訴你注意身體,你説餓了,它會問你想吃什麼,比男朋友還貼心呢!而且,它冒出的回答都很有意思,值得期待一下。”浙江城市學院大學生李蕓邊打開手機上的“小黃雞”聊天框邊告訴記者。

  隨後,記者瀏覽新浪微博發現,爆紅網路的自聊軟體“小黃雞”更是引發了眾網友的紛紛熱議。

  新浪微博網名“低吟淺唱a”的網友稱:沉湎于與小黃雞互動中滴人,生活中是不是少了個願意陪著你嘮嗑的好盆友?

  新浪微博網名“梅那個河邊”的網友稱:總以為大家在繁華的都市,都熱鬧歡騰的欣喜,當小黃雞走紅,當一個個的電子設備中都蹲著個小黃雞,我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是這般寂寞

  新浪微博網名“Money--Wei”的網友稱:人人都上班了,只有小黃雞陪我,逗我開心。

  專家稱:虛擬世界 僅限娛樂

  隨著科技的不斷更新,網路世界的社交繁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跟“螢幕”交流,而放棄了實實在在的人。

  大學生用微信、QQ,甚至是虛擬的“小黃雞”聊天軟體來排遣孤單,慢慢的,熟悉的陌生人竟取代了熟稔的親朋好友。然而,“人雞對話”何以取代了“人際溝通”?這種現象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

  “這一類的交際軟體僅限于娛樂,而過分的依賴這類軟體極有可能造成一些大學生忽視人際交往的環節,這就不利於當代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的人際交往鍛鍊。”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傅素芬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説道。

  “一部分大學生們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成人,但他們的心智尚未徹底成熟。而針對當前很多的大學生不願意輕易攤開自己的心事與人交流,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大學生注重隱私,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另一方面是,他們習慣性的在內心築起一道圍墻,他們缺少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然而,在大學生的心理諮詢的問題當中,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比較普遍,很多大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單感。”傅素芬教授説。

  “此外,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有一個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援系統,這個系統是由自己的家人、親密的朋友等有機的結合而構成的,這個軟體火爆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虛擬扮演了一個‘親密朋友’的角色。但實質不然,大學生們還是需要置身於人與人的交流互動之中,這樣,所得到的體會和收穫才是真實的。”傅素芬教授如是説。(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肖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