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曉西收到的壓歲錢已達1萬元之多。
愛我 你就抱抱我
“百十錢穿彩線長,添得嬌兒一夜忙”。壓祟,壓歲,滿滿都是對孩子的愛。
壓歲錢給多還是給少?放養還是回收?年年壓歲,年年爭議,那都是大人們自説自話。我們何不聽聽孩子怎麼説:愛我你就陪陪我,親親我,誇誇我,抱抱我……當然,這也是大人的換位假想。但是,當我們面對留守兒童的淚水,面對孩子倏忽長出的倔強,面對寸寸縮短的袖長褲腿,作為一代又一代愛的施予者,我們大約還需要不斷的愛的表達練習。
[調查]
八成孩子的壓歲錢漲了
在這次調查中,記者將受訪者分為孩子組和家長組,共發放紙質問卷100份,在漢網和新浪湖北上,共有459名網友參加。
83%的孩子錶示,今年收的壓歲錢變多了。但漲幅並不大,36%的人漲幅在200到500元之間,只有不到24%的人表示漲幅有500元以上。有64%的孩子壓歲錢收入會在“1000到5000元”以內,壓歲錢總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只有2%。
以往,家長做“財務總管”,如今的家長更民主,採取了“收大放小”的策略,會將小部分的壓歲錢交給孩子自己支配。孩子們花費的方向,可以看出基本屬於“學習型”,買學習用品和書籍排第一,吃喝玩樂買衣服排第二,買玩具排第三。只有5%的孩子錶示會拿壓歲錢去捐款,幫助別人。
約有45%的家長表示,給孩子的壓歲錢在100元到200元之間,但次主流則為200到500元之間,壓歲錢起點有點高。54%的人是因為傳統風俗而給孩子壓歲錢,但31%的人則希望給孩子錢,讓他們做點有意義的事。有38%的家長會給孩子出主意引導孩子購買學習用品或進行其他消費。還有約26%的家長會直接替孩子開一個賬戶,給孩子的未來投資。
(紙質調查問卷100份,網路調查459份,共559人參加調查) 製圖陶剛
記者王丹妮 實習生趙惠可
壓歲錢
收了1萬多塊
曉西
武漢三中初一學生
“爺爺奶奶1000塊,大伯500塊、二伯500塊、姨媽500塊、表姐300塊、表哥300塊……”
13歲的曉西(化名)是武漢三中的一名初一學生。截止到昨天,他的壓歲錢收入已達1萬元之多。以往,曉西收到的壓歲錢看也不看,就交給媽媽。但今年開始,媽媽讓他自己拆紅包,並讓他建立“人情賬本”,還告訴他要學會“還情”。
曉西的父母雙方都有很多兄弟姐妹,還有不少表親。因此,每年曉西幾乎是拿紅包拿到手軟。曉西的媽媽説,從孩子出生至現在,每年的壓歲錢都存進了銀行,快有6位數了,但孩子都不知道。
臘月二十九,大家庭裏吃年飯就有三桌,曉西一晚拿紅包就拿了十多個。曉西收到紅包後,總是看也不看轉身就給媽媽。在他眼裏,給紅包不過是個形式。“裏面的錢也不是我的,我也不想要。”曉西説。“你可以用裏面的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呀?”記者問。曉西想了想説:“想要的他們不讓買,他們讓買的不説也會買,所以有錢也沒用。”
今年,曉西的媽媽在拿了孩子交給的紅包後,都在紅紙包上寫下名字。晚上回家後,再讓孩子自己拆開,看看有多少錢,並讓他拿個賬本記下。
壓歲錢每年給出去的也差不多。不過,意義不同的是,壓歲錢裏有人情。曉西的媽媽這樣跟兒子説,“比方説爺爺奶奶,現在靠退休工資生活,兩人每月加到一塊不超過4000塊,但給你壓歲錢就給了1000塊,説明爺爺奶奶對你多少都舍得,要了解老人家的心意。”
這時,曉西拿出100塊的紅包,説道:“這個伯伯很小氣,只給了100塊?”“他家收入少,平時買米都是5斤一買的,給你這100塊對人家來説已是很為難的一件事。多少都是長輩的一份心意,都是別人對你的好。以後,人家生病了,或者家裏有什麼事,你都要去看看。”
曉西的媽媽説,現在社會親情越來越淡薄,所以我不希望他記住收了多少壓歲錢,而是有多少人在對他好。 記者王丹妮 實習生趙惠可 文/魯珊
[ 責任編輯:楊雲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