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調查稱70.6%的人自認職場安全感很弱

2013年01月24日 14: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常言道“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如今,用人單位喜歡掌握實際技能的員工,在校學生也總將“考級”、“考證”放在首位。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品格、修養等多方面,如今卻都被簡化成了“技能”,這讓很多人患上了“技能焦慮症”,生怕自己“技不如人”而被淘汰。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搜狐網和民意中國網,對207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6.2%的人直言身邊存在很多有“技能焦慮症”的人。62.8%的人認為“在職場缺乏安全感,不知該如何努力”是導致“技能焦慮症”的重要原因。

  68.0%的人表示技能焦慮症主要表現是總怕自己技能跟不上時代

  調查中,76.2%的人認為,有“技能焦慮症”的人很多,其中24.7%的人認為“非常多”。

  在山西太原一家機關單位工作的武先生,在校期間學的是工商管理,但已經考完國家電腦等級三級證書,目前正在為“經濟師”職稱而努力。“很多時候,一個‘稱號’或‘證書’,就是你邁向更高一級的通行證。我也是為以後做打算,如果單位改制,會更從容一些。”

  徐萌從北京某高校自動化係畢業後,到了一家企業做技術支援。每天下班後她還要學編程語言,稍有中斷就會覺得焦慮。“在北京,要想發展得更好、薪水更高,肯定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為了多拿幾本證書,如今她已放棄了一切業餘活動,不願和朋友聚會、交往,下班後就悶在屋子裏看書、做題。爸媽看到她這麼用功還挺高興,但她感覺,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徹底的“考試機器”,除了證書,什麼都沒有。

  “技能焦慮症”具體有什麼表現?調查顯示,68.0%的人認為主要表現在“總是怕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時代”,58.9%的人表示是“總覺得自己沒有‘一技之長’”,56.7%的人覺得是“學東西之前總關心‘有什麼用’”。其他還包括:“不停報考職業資格和技能考試”(44.5%)、“不願學習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32.6%)等。

  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系主任肖鳴政指出,很多年輕人剛入職場時不夠成熟,會有些盲目。當工作一段時間後,對周圍環境比較熟悉了,認識了自身的水準,才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剛開始時,關鍵還是要把工作做好。

  73.2%的人覺得是競爭壓力造成“技能焦慮”

  是什麼導致“技能焦慮症”?調查中,73.2%的人認為是“行業壓力太大,想增加競爭籌碼”,63.6%的人覺得是“人們心態浮躁,急功近利”。其他還有:“當前教育有功利化、技能化的傾向”(59.7%),“過度重視物質,忽視內心的成長”(39.8),“理工科出身更吃香,文科就業困難”(28.6%)等。

  李勇霖在上海媒體行業已工作近三年,他覺得自己沒有太多“技能焦慮”。“是否焦慮取決於是否對未來有明確規劃。與其説是‘技能焦慮’,不如説是對自己未來焦慮,是沒想清楚以後要做什麼。”

  他覺得,任何行業都有競爭壓力,想一進入職場就獲得安全感不現實。“畢竟職場和學校是兩個階段,在學校時大多數人的狀態,要麼‘一無所知’要麼‘自以為是’。所以進入職場前,既要有‘準備適應規則’的心態,又要有‘別太在意’的心態。在此基礎上努力學習、完成好工作才是最主要的。”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王芳認為,因“技能”而“焦慮”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看動機,如果只是受到想要贏過別人、獲得更多獎勵等外部目標的影響,或是出於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做,自己也做來獲得安全感,那是不可取的。只有從“內在”出發,為了提升自我去學習,才有意義。二是看方式,僅僅為了解決焦慮情緒而盲目學習技能,最終只會加劇不安。“比如學習理工科的同學,不鑽研專業知識,而去考導遊證、廚師證,只會讓自己更加迷茫。”技能的掌握,也要注重內容,能深化自己的發展,才有意義。

  對於“技能焦慮”帶來的影響,70.6%的人表示是“容易出現焦慮情緒,對工作疲勞厭倦”, 66.2%的人認為會“成為考試機器,失去思考學習能力”,63.6%的人擔心會“出現‘工具化’傾向,失去人生方向”,54.1%的人覺得“教育會變得功利化,學生缺乏創造力”。

  70.6%的人自認職場安全感很弱

  調查中,62.8%的人直言,“在職場缺乏安全感,不知該如何努力”是導致“技能焦慮症”的重要原因。

  調查同時發現,70.6%的人表示自己“職場安全感”很弱,其中30.%的人覺得“沒什麼安全感”。

  王芳表示,職場的生存環境嚴苛,是一個不進則退的狀態。很多人想掌握技能,其實是希望自己變得“不可替代”,即使某些方面不夠突出,也能獲得安全感。“如果有關部門能對一些資質認證考試加強監管,如果企業在考評職場新人時,能向個人素質能力而非技能證書多傾斜一些,很多年輕人的選擇也許就不會那麼盲目了。”

  今年35歲的姚剛是一名製造業技術人員,在他看來,在企業中,工作能力和心態是首要的,做好了自然會得到領導認可。俗話説“日久見人心”,個人修養品格會在長期工作中凸顯價值,品格不過關,技能再強也白搭。

  王芳建議,對於年輕人來説,首先要在學校裏掌握好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同時要特別注重個人品格修養的歷練。進入職場後,要在基本工作做好的基礎上,再去拓展工作能力,通過良好的成績取得同事的信任和領導的欣賞,缺失任何一個環節都會被職場淘汰。在不了解職場規則和自身情況的前提下,專攻任何一個環節也會適得其反。所以,調整心態,踏實進步,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如何才能真正獲得職場安全感?調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能”(73.2%),其次是“具備做好工作的能力”(60.2%),第三是“領導的肯定和器重”(57.1%)。其他依次是:“和領導同事搞好關係”(50.6%),“具有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48.5%),“個人的修養品格”(40.3%)等。(記者 孫震)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