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火箭班學生領成績單跳樓自殺:成績綁架家長學校

2013年01月22日 09:5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月11日17時27分左右,14歲的初一學生強強(化名)背著書包從11樓跳下身亡。書包裏有他抄寫的成績單。

  強強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實驗中學的學生。警方推斷,強強輕生是期末考試排名從全年級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後,不堪忍受壓力所致。

  是什麼讓孩子走上不歸路?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近幾年在呼市地區先後發生了呼市二中分校、師大附中學生跳樓事件。而全國其他地方,也發生過類似事件。這些極端孤立的事件如果聯繫起來,不難發現,在對待孩子教育和評價觀點上,家長、學校、社會都出現了偏差和誤區。

  一問家長:是不是太糾結于分數

  強強的媽媽長跪不起,哭聲撕心裂肺。半年前,她費盡心血把兒子送到了全市首屈一指的“名校”,誰能想到竟是把他送上了絕路。她悲痛地懺悔,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絕不會逼著孩子學習,絕不會讓孩子非上“名校”不可,絕不會再搶走孩子的週末……

  呼市十四中校長梁永提醒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決不能過分糾結于分數。一時考不好,並不能決定孩子一世做不好。“唯分數論”讓孩子有無限的壓力,心理脆弱的,也許就會想不開。現在學校不補課了,但校外補課火了,這反映了家長的心態: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了。

  強強的班主任老師張永麗説,一些家長太看重孩子的成績了,逼迫孩子為分數而學,結果熄滅了孩子對知識追求的熱情。

  家長陳麗艷説:“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績。但是在考分上過度糾纏就太不理智了,我認為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米俊魁説,現在高校招的學生多了,按理説家長不應該只關心考試分數。當然高分能進名校,但進名校不一定就決定事業有成。我國的院士包括成功人士,許多也不是名校畢業的。家長們一定要擺正心態,多關心孩子的愛好、個性、意志品質、心理健康、身體素質,也就是成才先成人。

  二問學校:被升學率“綁架”了嗎

  強強的離去,給他所在的呼市實驗中學帶來巨大壓力。記者採訪了解到,呼市實驗中學採取搖號入學,每個年級24個班。然後通過入學摸底成績按3個層次分班,形成快、中、慢各8個班。社會上所傳的“火箭班”就是快班。

  校長屈惠華説,必須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同一層次的學生,有利於教與學。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要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快班,可以教得更多、更難。慢班,可以教得少一點兒,簡單一點,甚至可以延長一學年,目的是讓他們學會,學紮實。如果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在一個班,相差幾百分,老師不僅沒法教,最後一名的學生也會更傷自尊。

  屈惠華説,考試和分數,是教學的重要參考手段,是檢驗老師、孩子教與學狀態的手段,不能沒有。關鍵是家長和社會要對教育規律有充分的尊重,對分數和分班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也提醒我們,家庭和學校一定要建立起互動機制,更加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米俊魁説,現在學校被“綁架”了,綁繩就是“升學率”。家長和社會衡量學校好不好,就看升入重點大學、重點高中的人數。考試是手段,但不是目標。這起事件暴露了中國教育的誤區:家長太現實了;學校被迫搞精英教育,過分注重成績好的學生;社會流行擇名校、進名校,完全不顧孩子的個性,跟風嚴重。

  三問社會:給素質教育提供環境了嗎

  在呼和浩特,重點高中的校長“牛得很”,他們被有能力的家長圍著,每年的“條子生”是顯示他們地位的最好證明。以呼和浩特二中為例,統招計劃後,校長偏偏要留下幾個“條子班”,還要辦分校、辦國際班,引導著人們託人找關係高價進名校。沒有門路的家長,也只能指望孩子的成績了。

  而普通高中,門庭冷落。好的生源都被重點高中挑走了,所以學校再努力也趕不上重點高中。這樣的招生永遠有利於重點高中。再加上人財物的公共財政傾斜,可以説“優質”是人為政策“保護”出來的。

  採訪中一些非重點學校的校長認為,教育管理部門對學校的考評,重點就是升學率。要知道,把成績差的學生教好更不容易,而這個過程正是教育的本質,但現在考評不重視這個過程。有人假設,讓重點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與非重點學校的集體互換一下,他們未必有我們管理教育得好。

  採訪中一些校長透露,素質教育喊了多年,為什麼推行緩慢?原因之一是學校沒有寬鬆的機會。去年,有的學校取消了中長跑,就是無奈選擇。體操課取消了,到大自然中接受熏陶的春遊、秋遊也取消了,因為安全問題,學校無法承受。而這些課程正是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吃苦耐勞、團隊精神、責任意識的課程。

  米俊魁説,接連出現的學生輕生悲劇,警示我們該反思教育思維上出現的偏差和誤區了。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對學生的評價,儘管大家都知道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評價,但是由於客觀環境的影響,單一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不妨來個大討論,讓問題越辯越明。(本報記者 高 平)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