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幼兒園辦幼兒集體婚禮惹爭議 學者稱不利品格教育

2013年01月16日 15:5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熱點冷眼]幼兒"集體婚禮"致孩子"玩"婚姻?

  鄭州一家幼兒園近日舉行了一場100多名孩子參加的 “集體婚禮”。據媒體報道,小“新郎”們單膝跪地,給小“新娘”戴上戒指。不少家長也在“婚禮”現場。

  很多人在童年時玩過“過家家”遊戲。教育學中有一種方式叫角色體驗,“今天我當天父母”、“假如你當一天校長”之類的教育活動也與“過家家”異曲同工。這場幼兒“集體婚禮”的角色體驗是否得當,引發了各方爭議。

  “集體婚禮”致孩子“玩”婚姻?

  據媒體報道,鄭州這家幼兒園的園長對“集體婚禮”的解釋是“3至6歲的孩子會進入‘婚姻敏感期’,這正是因勢利導、給他們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有家長也對記者表示,“讓孩子體驗一下結婚的感覺,消除好奇心,也是一種良好的成長教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研員、心理督導師姜輝麗認同3至6歲是孩子形成性別意識和性別認同重要時期的觀點。但她認為,“集體婚禮”方式有些草率,做法有點偏激。“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是件很偉大的事,教育確實需要有魄力和敢於實踐的精神,但並不代表衝動和噱頭,尤其是關係到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能多一些耐心和潤物無聲的做法更好。”

  網友“腮紅”説:“婚姻是一個人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婚姻卻不是兒戲,不是‘走走過場’就能天長地久的。對幼兒性教育、婚姻教育,不能‘揠苗助長’,這既刺激了孩子的主觀願望,也等於是把成人化的思維‘嫁接’到孩子的頭腦中,讓他們過早地‘玩’婚姻遊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三條中寫道: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徵的適當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那麼,“集體婚禮”的方式是否是學校普及兒童性教育的最佳方式呢?

  性教育專家、華中師範大學彭曉輝教授對這種方式並不贊成。“婚禮是一個嚴肅而正式的事情,不能遊戲的,既然舉行的嚴肅的儀式,就得要履行。顯然,這種“婚禮”是不可能履行的,這對孩子的品格教育是非常有害的,因為這會給孩子一個印象:嚴肅的事情也是可以遊戲和不作數的。”彭曉輝説。

  成人不必驚擾孩子的認知過程

  2011年北京市推出中小學性教育教材《成長的腳步》,在試點學校試用。這部教材因涉及性交等內容和卡通圖片,引起社會關注。有人稱“尺度過大”。聯繫到鄭州這家幼兒園“集體婚禮”的做法,對幼兒的性教育應當怎樣界定和把握尺度?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指出,3至6歲幼兒的確處於“婚姻敏感期”,對很多問題比較好奇。但這是兒童的一種自發行為,與成人的引導行為是不同的。在兒童的世界裏,成人是權威性的,所以成人一旦給予兒童自發的行為這樣的一種儀式,就會刺激、強化這種認識,反而會幫倒忙。

  “對於兒童這種自發行為一方面應該尊重、理解,不要驚擾與呵斥,另一方面,也不要以成年人的方式取代兒童的方式,這樣反而使其世俗化。”孫雲曉説。

  而英國一家育兒網站針對1377人所做的調查則發現,將近一半(49.2%)的家長認為,8至12歲是開始性教育的理想階段。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孩子八歲大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學習性教育和感情關係。

  彭曉輝指出,兒童的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性別角色教育(其中要貫徹性別平等和性多數與性少數平等的思想)、性衛生保健教育和性安全教育,愛家人、愛鄰居愛他人的教育,在性別教育中,當然是男孩當男孩教養,女孩當女孩去教養。但是,也要規避性多數和男權社會對於“性別模式(性別規範)”的帶有僵化和歧視性的性別內容。此外,還要教導孩子尊重女性。 (新華網記者 姜春媛)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