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水泥臺企立足內需市場 練好“內功”好過冬

2009年05月26日 23:0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重慶臺企拉法基永固混凝土公司總經理簡國釧認為:立足於廣闊的內需市場,“再發展二十年絕對沒問題!”(台灣網 楊麗 攝)

  台灣網5月26日重慶消息 “我們計劃2009年實現年産值增長60%。”在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對於許多企業來説這是一個近乎天方夜譚的目標。但臺商簡國釧掌舵的拉法基永固混凝土公司(以下簡稱“永固”)卻對這個計劃充滿信心。

  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如此宏偉的目標和強大的信心,到底來自哪?

  練好“內功” 扎紮實實好過冬

  在擁有38家混凝土廠商的重慶市場上,如何在競爭中剋敵制勝、佔有一席之地,簡國釧給出的答案是“練好內功”。“企業不可能僅依靠政策扶持生存,必須從品質、管理、財稅等各方面‘練好內功’,才能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産品銷售,品質為王。“既然混凝土的名字叫永固,我就敢保證至少一百年不壞”,簡國釧指著櫥櫃裏滿滿的證書和獎牌對記者説。十年來,永固混凝土以其優秀的品質,得到許多工程項目的青睞,參與了一批大型國家級、市級重點工程的建設,甚至連趕修大橋的重任,永固也是首當其衝。並連續三年年繳稅額突破2000萬,2007年被重慶市政府認定為“稅務A級企業”,連續兩屆榮獲全國混凝土行業最高獎項“中國混凝土優秀企業”。

  在保證産品優質的同時,永固積極提升企業的品質管理,從産品生産到員工安全,每一個環節都納入嚴格管理的範疇。除了在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不斷推出附加值高的新産品、為客戶提供專業的現場服務等方面苦練“內功”,“我們每年都會主動請會計事務所幫忙審計,通過財務狀況分析公司的潛在危機。” 簡國釧的步步為營,有效規避了風險。

  正是由於在經營過程中練就的紮實 “內功”,永固在金融危機開始的最初半年裏經受住了考驗,在2009年市場復蘇時迅速恢復高成長。

  本地化經營 團隊是最大的財富

  在拉法基永固的600多名員工中,只有3名來自臺灣。簡國釧認為,“本地化”經營是他經營的基本理念,只有依靠本地的團隊力量,生意才能做好,“十年下來,我最大的財富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我的組織。”

  “混凝土行業,講求就地取材。” 簡國釧説。在永固,廠長和部門負責人都是簡國釧花費幾年心血帶出來的本地員工;為了培養自己的人才與國際接軌,永固每年都安排人員跟世界各地的經理人交流,去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經驗,讓已長成的小樹變成茁壯的大樹。

  “將來如要拓展組織,完全不用擔心人手,有現成人才可以用。” 簡國釧對自己培養出來的員工素質很欣慰。他表示永固第一個廠見效益花了三年,第二個花了一年,第三個只用半年,這越來越快的速度,驗證著團隊的運營越來越順暢。

  為了實現徹底的本地化經營,至今不習慣重慶生活的簡國釧堅持不開小灶,與員工吃同色飯菜。他帶出來的員工,在走出永固之後大多成為別的廠站主管,他的廠子也因此被譽為重慶混凝土行業的“黃埔軍校”。

  簡國釧認為,語言和飲食上差異的克服都是粗淺的,真正需要的是了解這個城市,和它共同成長。本地化經營的戰略,使簡國釧達成了這個目標,也為永固未來的擴張儲備了一批年輕成熟的人才,更加堅實了永固的“內功”。

  立足內需“底盤” 撐起“內功”效力

  對永固而言,無論是本地化經營還是扎紮實實的“練好內功”,都不能脫離內需,離開內需,一切都是空談,內需就是支撐永固“內功”發揮效用的“底盤”。簡國釧對此有著深刻感受:在形勢嚴峻的2008年末,永固之所以有所依恃和期待,是因為政府建設沒有停,民間投資沒有停,返鄉人潮帶回了購買力,整個市場仍在。

  當初進入重慶混凝土行業,簡國釧就是看中了重慶直轄後基礎行業發展的市場潛力。事實證明,重慶的內需市場成就了永固十年的迅速發展。如今,重慶在擴大內需政策中分到的80多億資金,主要用於基礎建設,混凝土行業將直接因此受益。目前,永固混凝土的訂單已經下到第四季,60%的增長目標不成問題。

  在許多企業如履薄冰艱難度日之時,永固卻在舊廠改大廠、買新廠、擴大招工、增加投産。這不是應對危機的逆勢操作,而是滿足市場需要的順勢而動。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永固的成長似乎是異數,但歸根結底,不過是其立足內需、拓展自我的必然結果。

  對於未來,簡國釧認為:重慶作為西部開發的龍頭,未來的發展應該比較穩健,而且政府的支援力度明確,企業只要跟著政策走,“練好內功”,就一定能從中受益。立足於廣闊的內需市場,簡國釧對在重慶發展充滿信心,“再發展二十年絕對沒有問題!”(記者 李徽 楊麗)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徽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