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月25日消息 島內媒體日前報道,臺當局“行政院主計處”22日發佈“人力資源及薪資統計調查”,表面上看來一片大好,去年失業率是近6年來最低的3.91%,長期失業人數也是6年來新低,就業人數年增率1.7%,則是12年來的次高水準,全年勞動參與率是57.9%,是7年來新高。但是,臺當局調查數字表現這麼好,為何許多臺灣民眾的心裏感受不到?有不少人對經濟環境、消費信心、甚至就業環境,還是存在悲觀的氣氛?
對此,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分析指出,原因就在於,臺灣的就業狀況在“量”的方面表現不錯,但在“質”的方面,卻不完全是這一回事。其中,有很嚴重的行業差別,這些現象,被掩蓋在一個概括的平均數中。
以行業失業率來看,臺灣地區傳統産業就業機會是減少的,農業也減少,增加的是服務業及高科技業。就業機會並非全面大好。再以平均薪資為例,熱門行業和夕陽工業天差地別:最好的是石油及煤製品業,平均月薪為7.7682萬元(新台幣,下同),最差的是傢具裝設品業,為2.7995萬元,差別近3倍。
高科技業當然是一片大好,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産品製造業平均月薪為4.4350萬元,這還沒算上以股票方式給付的實質員工分紅部份。最差的傢具業,平均月薪大約只有電腦通信業的一半。
該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地區前10大衰退行業中,有兩個是去年11月平均薪資超過5.5萬元的高薪行業。分別是本土銀行業少了1937人,電信業少了1310人。本土銀行業就業人數減少的主因與“雙卡風暴”有密切關係,也是6年來首度出現的負成長。
在臺灣地區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的,依序為批發業19429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外銷電腦業)17790人、支援服務業15499人、機械製造修配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所謂支援服務業就是外包業的統稱,包括:保全、建築物清潔、影印等行業都是。
這10項增加最多職缺的行業,最高薪的醫療服務保健業,平均薪資也只有4.9429萬。81個行業中,薪資最低僅2.2367萬元的餐飲業,也是前10大增加職缺最多的行業。
此外,臺灣地區的穩定的完全就業狀況已被非典型就業打亂,保障不如傳統全職員工的臨時工作、派遣工作不斷增加。未來不穩定的就業狀況只會愈來愈多,因為企業因應激烈競爭,必須進一步減少成本,人力通常是最先被砍掉的項目。
臺灣《中國時報》指出,拆開總體數字,分析各別産業有不少難看的數字,雖然有些是全球化下的必然結果,但如果“執政黨”只顧著政治鬥爭,不拼經濟,長此下去,恐怕連表面上的整體數字,也都不會好看。 (雲鵬)
[ 責任編輯: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