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投資於人”,怎樣惠及全社會?(讀者點題共同關注)

2025-07-27 09:3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這陣子,我和一些朋友都買了新家電。近期看到有一項數據,説今年以來家電以舊換新已經超過1億台。補貼多、消費熱,是不是因為“投資於人”政策在發力?它還能從哪些方面惠及全社會?

  ——人民網網友

  眼下,很多地方都提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保障生育養育”“優化醫療服務”等,並出臺了提振消費政策。中辦、國辦印發意見強調“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並提出了“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等10項舉措。

  這些舉措,都指向同一個理念:“投資於人”。

  今年,這一表述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了廣泛關注。事實上,“投資於人”的理念不僅由來已久,而且一脈相承。無論是早年間建水壩、修公路、興工業,還是近年來織密高鐵網路、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新質生産力,這些投資基礎設施、重點産業的做法,都是要以經濟發展帶動民生改善,本質上均屬於“投資於人”。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培訓職業技能等直接“投資於人”的舉措,也是一以貫之。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於民生。

  越是經過實踐檢驗,越能看清一項政策多元、長久的價值——

  “投資於人”,助力改善民生、賦能個體。

  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關係千家萬戶。如何消除後顧之憂,讓大家騰出閒和錢,充分地發展自我、參與消費、樂享生活?“投資於人”正是管用的實招。

  從今年起,全國將連續3年每年補貼職業技能培訓千萬人次以上;今年,安排中央對地方學生資助補助經費超800億元;各地加力實施舊房改造和城市更新、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出臺育兒補貼政策……“投資於人”的一系列舉措,賦能億萬個體的職業技能與消費潛能,既“直給”人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激發出更高層次的美好生活需要。

  “投資於人”,助力提振消費、發展經濟。

  促進居民增收減負,能夠釋放可觀的消費潛能。要將潛能轉化為實效、真正拉動經濟,還需“投資於人”更直接地作用於消費環節。

  補貼帶旺市場——今年安排3000億元資金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國補”線上上線下掀起消費熱潮。去年以來至今年上半年,以舊換新帶動銷售額2.9萬億元,約4億人次享受補貼優惠。

  供給創造需求——多部門組織開展2025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通過車型擴容、服務下沉、政策協同,深挖鄉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激活並滿足更多消費者的購車需求。

  創新開闢機遇——各地紛紛將資金資源投入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賽事經濟等領域,繁榮消費市場,助力地區發展。

  “投資於人”,助力涵養人才、佈局未來。

  “人”,既代表居民、消費者,也代表人力、人才。投入資金資源、做好人才培養、提高人口素質,不僅有助於個人進步,也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積蓄人力資源、推動創新發展,從而闊步邁向未來。

  在北京,亦城科創公寓新增500套房源,支援應屆大學生實習和求職;在上海,“模速空間”社區著力打造青年創業首選地,延攬、培養人工智慧人才;在廣東深圳,資金資源持續投入,用以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這些“投資於人”的實招、硬招,折射出全社會對於“人才就是未來”的高度共識。

  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投資於人”的頂層設計,從生活改善、個人成長、國力提升等方向協同發力,為你我他帶來利好和機遇。隨著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投資於人”將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持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7日 01 版)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