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走進“護苗學堂”的年輕人
盛夏時節,福建省永安市羅坊鄉的麥冬田裏,一群大學生志願者帶著孩子們體驗勞作。不遠處的“護苗學堂”裏,一堂關於“偉大抗戰精神”的思政課正在進行。
暑假期間,一支支高校支教團隊陸續走進大山深處革命老區,與當地“護苗學堂”志願服務隊的青年一起,為少年兒童耕耘心田,在基層實踐中錘鍊青春。
“長大了,我想當一名飛行員!”
聽説來了54名支教大學生,孩子們一大早便在家人的護送下來到“護苗學堂”。這些孩子或為本校學生,或來自周圍鄉鎮,他們的父母在外務工,平日裏大多由老人照護。
各高校大學生為支教做足了準備,帶來各種教具;航太模型、故事繪本、手工用品、遊戲道具……應有盡有。
一間教室裏,一堂《愚公移山》閱讀課正在進行。在青年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圍繞愚公移山話題展開討論,氣氛熱烈。另一間教室裏童聲嘹亮。孩子們一個個腰板兒挺得筆直,目光專注,在三明學院和南京航空航太大學青年學子的帶領下,傾聽航太科技工作者的奮鬥故事。
“護苗學堂”是西北工業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翼啟未來 逐夢藍天”社會實踐隊大學生志願者在這裡定期開展航空科普支教實踐活動。航太課上,志願者鄭鵬翔走上講臺,為孩子們講解並演示航模的製作過程。課間,五顏六色的航模在校園裏起飛,四年級男生羅浩文興奮地説:“長大了,我想當一名飛行員!”
革命老區羅坊鄉紅色資源豐富。支教期間,大學生和孩子們一起參觀歷史遺跡,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究生劉博宇説,在革命老區追尋紅色足跡,讓他找到了中國航太事業背後蘊含的精神譜係,更加堅定了他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團委書記田堯表示,組織學生深入鄉村開展航空科普,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科技報國理念的重要實踐。在暑期支教活動中,青年學子實現了知識傳遞、能力提升和堅定信念的有機統一。
“把孩子交給這些後生,放心哩!”
除了大學生志願者,這裡還有一支由當地35名政府青年幹部和青年志願者組成的志願服務隊。
2024年10月,為解決鄉親們在留守兒童照護上的需求,“護苗學堂”在羅坊鄉黨群服務中心成立。自此,這些來自不同崗位的青年人成為“護苗人”。他們努力發揮專長,為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閱讀指導、心理輔導、美育教育、網路安全教育等公益服務。
每天晚飯後,橋頭村村民羅陳祥都會準時把孩子送到“護苗學堂”。當天值班的鄉政府青年幹部王宇俊從羅陳祥手上領過孩子,領進學堂。“這些青年幹部個個都是大學畢業,不僅文化程度高,對孩子也有耐心,把孩子交給這些後生,放心哩!”羅陳祥説。
平日裏,志願服務隊的青年幹部們每天下班後會主動抽出一兩個小時來陪伴孩子。在王宇俊看來,陪伴孩子們學習,不光要“教”好,更要“育”好。為了當好護苗人,他總是精心準備,不斷學習,與孩子們共同成長。
課後的“護苗學堂”裏,孩子們完成作業後常常圍在一起,聽來自江西瑞金的范淇講紅色故事。就連平時最調皮的孩子也安靜下來,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為了讓講述更加生動,范淇還帶著孩子們手繪故事人物。
“基層雖遠,工作雖小,但這段寶貴的經歷讓我內心篤定,對未來充滿信心。”范淇説,基層一線的工作經歷時刻提醒著她要牢記初心,努力像種子一樣紮根在革命老區的沃土中,為鄉村教育奉獻青春之力。
今年初,光明網對“護苗學堂”進行了持續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楊鈺尼把“護苗學堂”的故事帶到了全國兩會。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來到這裡,成為青春“護苗人”。
這個暑假,來自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10所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陸續走進“護苗學堂”,為孩子們帶來科技、音樂、體育等興趣拓展課程。
在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財經大學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研究院院長白琦瑞看來,這群青春護苗人主動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提升鄉村教育的實際行動,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築牢思想之基,砥礪青春之志,為廣大青年人“打了樣”。
(本報記者 高建進 馮家照 光明網記者 王恩慧 董騰飛 邱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