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綠色技術加速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2025-07-24 10:11:00
來源:三里河
字號

  在中國,一度電從新疆哈密出發,僅用0.007秒就可穿越2260公里,點亮重慶。

  剛剛投産送電的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僅用秒錶丈量出電力的速度,亦用線路勾勒出綠電騰挪賦能的軌跡。

  中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風電、光伏、水電、核電全面推進。2024年,中國新增風電和光伏裝機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新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全國“每3度電中就有1度是綠電”。

  

  連雲港三峽青口鹽場漁光互補光伏複合項目。(無人機拍攝) 圖/連雲港市人民政府網站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通用汽車放棄了電動車生産計劃,轉而投資8.88億美元用於生産V8汽油發動機。

  類似的變化,也出現在關鍵材料領域。2008年,美國生産了全球近一半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的核心原料。如今,這一地位已被中國取代,市場份額佔比超過90%。

  這背後,是全球能源主導權的路徑分化:一邊是美國繼續押注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謀求延長化石燃料時代的紅利;一邊是中國在輸出光伏、風電、儲能等綠色技術,試圖構建以清潔能源為基礎的産業新格局。

  《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政策導向意在維持世界對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作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産國和天然氣出口國,美國尋求以此強化其“美國能源主導”目標,減少對外依賴,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

  而中國的路徑恰恰相反:通過構建完整的綠色能源製造、技術和出口體系,從能源依賴方轉變為技術與産業的輸出者,逐步爭取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的主動權。

  百萬千瓦級水輪機組、深遠海浮式風電、釷基熔鹽實驗堆、建成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石島灣基地……中國在新能源電力科技領域正穩健邁步,更是目前唯一實現特高壓技術大規模商業化運營的國家。

  中國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正持續為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注入強勁動能。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新活力已躍居全球首位,超越日本、德國和美國。2021至2023年間,中國每年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均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是美國的七倍。

  業內人士表示,在美國建設同等規模電池工廠,成本約為中國的六倍,背後最關鍵的是中國電力基礎設施與産業集群的整體綜合優勢。

  現在,中國的綠色動能也正加速駛向海外。

  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國企業承建的阿聯酋950兆瓦光熱光伏複合電站,為32萬戶當地居民輸送綠色電能;在衣索比亞,中企建設的阿達瑪風電場,緩解了當地30萬人口及周邊城市的用電需求缺口。此外,中國特高壓技術標準已輸出至巴西、巴基斯坦等國,推動當地綠色能源技術革新。

  這場未來能源主導權的博弈結局尚未可知,但隨著全球對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加重視,各國向清潔能源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或許正如《紐約時報》所説:美國可以扭轉航向,佈局可再生能源,但寶貴時機已然錯失。

  (“三里河”工作室)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