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2025-07-23 15:3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産力,圍繞什麼是新質生産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反覆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多篇著作,都對此作出深刻闡釋。比如,《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論述“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時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局面》指出“著力提高産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和設備更新,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指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等等。“因地制宜”不僅強調發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靈活性。

  當前,我國推動高品質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既是指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也指不同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資源稟賦和能力不盡相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要準確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豐富內涵,遵循生産力發展規律,結合地方實際進行精細研究和精準施策,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新質生産力的培育和發展具有地域性質和空間分異規律

  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不均衡是一個普遍現象,經濟發展在空間上也不是同時産生和均勻擴散的。學術界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在早期把造成這種不均衡的原因歸結為自然資源在空間分佈上的不均衡,並在理論上稱其為“地理第一性”。起初,“地理第一性”可以對不少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進行解釋,比如不少城市是在自然交通便利的地方或工業原材料所在地起源併發展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和實踐發展,人們發現“地理第一性”解釋具有局限性。比如,有一些地方的經濟集聚程度較高,卻很少依賴其自然區位;也有一些處於大致相同自然區位的地方,經濟發展水準卻表現出差異;還有一些地方的經濟空間分佈不均衡程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空間分佈的不均衡程度。這啟示我們,開展經濟活動需要充分考慮地域性質,不僅包括自然資源的地域分佈,也包括其他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同樣如此。

  具體來看,生産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及其組合都具有地域屬性,存在著空間分異規律。第一,人類所要改造和利用的自然世界,其資源和環境的空間分佈不均衡並呈現出一定規律性。第二,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第三,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不同地區的人們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的差異也呈現出擴大態勢。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三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既遵循傳統生産力要素及其組合所呈現出的空間分異規律,又會引發其地域屬性的變化並呈現出新特徵新趨勢。

  一方面,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空間分異特徵。比如,非物質性生産要素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包括數據在內的非物質性生産要素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已快速融入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在這些非物質性生産要素的支撐下,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等不斷取得突破並在生産過程中廣泛應用,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動力。非物質性生産要素在不同地區的分佈是不均衡的,其程度與傳統物質生産要素空間分異相比更高。又如,發展新質生産力所需要的勞動者,是具有創造力、創新力的新型勞動者。作為新質生産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新型勞動者的空間分佈也是不均衡的,並且與教育水準、經濟發展水準等緊密相關。

  另一方面,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降低了地理空間的影響。比如,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的顯著特點。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進,為推動創新注入新動力。通用人工智慧大模型的創新,主要集中在少數較高層級的創新中心並通過集中攻堅實現突破;針對各類具體應用場景的創新,則是由下一層級的創新中心在通用人工智慧大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場景需求進行落地開發。這推動創新過程更多呈現網路化、層級化、跨區域的特徵。又如,隨著資訊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廣泛應用以及資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數據、資金、資訊等要素在全球範圍的流動更加便利,人口和貨物等的流動性也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而大大增強。這些數據流、資金流、資訊流、人流、物質流等,共同形成了以“節點—網路”為特徵的流動空間,節點之間的鄰近性逐步取代傳統地理空間的鄰近性,成為影響新質生産力各要素組織和配置的重要因素。全國統一大市場等制度體系的構建,有力支撐了各類創新要素在創新網路中的不同節點之間實現自由高效流動,加速創新要素組合和配置的優化過程,進而促進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總的來看,準確認識這些新特徵新趨勢,深入考察相關影響因素的地域屬性以及空間分異規律,才能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和舉措》中指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發展新質生産力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是我國構築新競爭優勢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抓手,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實踐回應。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個總的要求,但不同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條件、能力會有差別,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産業的實際情況。

  總的來看,影響新質生産力發展水準的因素包括: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強大的新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堅實的産業基礎、充足的資金投入等。發達地區在這些方面具有優勢,發展新質生産力具有較好基礎,可以在研發前沿科技、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佈局未來産業等方面先行一步,努力搶佔高品質發展制高點。但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説,不能簡單認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僅僅是發達地區的事。雖然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如果放慢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腳步,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會進一步擴大;而借助發展新質生産力,則可能實現彎道超車,或者開闢新領域新賽道,進而實現換道超車。比如,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就走在了全國前列。因此,各地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要遵循生産力發展的空間分異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從本地實際出發找到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産業發展路徑,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根據不同創新基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中指出:“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涉及高水準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應用、産業創新能力等。在這些方面,不同地區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地區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比如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集聚;有的地區雖然科技創新資源相對缺乏,但産業創新能力強,有很多科技型企業集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有的放矢,避免創新資源不合理流動。對於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的地區,重要的是加強顛覆性、原創性、前沿性科技創新,著力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這需要充分發揮高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於産業創新能力強的地區,重要的是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促進傳統産業迭代升級、新興産業發展壯大。這需要集聚産業創新創業人才,打造高品質孵化器,暢通吸引新技術並實現轉化的渠道,大力培育引領創新的科技型企業,發揮好各類産業發展基金的作用。

  根據不同産業發展程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什麼是新質生産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中指出:“我們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産業是生産力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涉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超前佈局未來産業等,對於發展新質生産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發展新質生産力不能一哄而上,要明確這三類産業的發展方向,根據實際情況找準發力點。傳統産業更多指的是滿足傳統需求的産業,但不等於低端産業。通過技術革新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傳統産業可以煥發新生機,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性新興産業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産業,特點一是新、二是具有戰略性,代表著産業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圍繞推動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最新成果轉化、協同推進産業創新發力,力爭更好適應世界産業發展新趨勢、佔領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制高點。未來産業會隨著技術的成熟、擴散以及市場的認可,在未來某個時期成為對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新産業。同時,未來産業的創新創意成果轉化成為生産力存在不確定性,涉及創新項目的選擇和判斷等,存在失敗的可能。這既要求鼓勵支援創新,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又要營造寬容的環境和氛圍,在創新進程中不斷調試糾錯,讓更多戰略科學家和具有科技視野的科技型企業家發揮作用。綜合來看,各地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根據産業本身的特性因地制宜,依據地區要素特徵,明確本地傳統産業的優勢與不足,選擇適宜發展的新興産業,推進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協同發展。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説明》中指出:“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作出部署。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的生産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産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我們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以改革進一步塑造發展動能、激發經濟活力。

  聚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因地制宜構建高水準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建立以我為主、人盡其才的人才使用和服務保障體制。加快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改革,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增強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度。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

  聚焦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在雙向互動中實現以産業發展牽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重塑産業鏈,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轉化。通過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讓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聚焦找準在全國一盤棋中的定位,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新質生産力生産網路和體系,實現新質生産力的區域合理分工、有序發展。一方面,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積極引導各地找準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著力點,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另一方面,緊緊圍繞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佈局需要,著力推動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勞動者、新材料新技術等新型勞動資料、數字化智慧化等新質勞動對象優化組合,使新質生産力全要素跨産業、跨領域、跨區域、跨方式一體融合發展。

  聚焦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全球創新成果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科技創新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制度與國際接軌,助力將我國新質生産力發展優勢轉化為參與制定和引領國際規則、標準的優勢,攜手實現更高水準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圍繞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與科技資源均衡佈局,不斷優化相關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中央層面的統籌協調、宏觀調控作用,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人口、面積等要素,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調整健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設置和佈局,加大對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和資金支援力度。

  (本文係全國政協“發展新質生産力學理研究”課題成果)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