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重”投資催生産業新機遇 打開增長新空間 | 上半年經濟運作新趨勢、新變化觀察↓

2025-07-19 13:3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2025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作穩中向好,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6%。其中,“兩重”也就是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涉及資金規模大、覆蓋面廣,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2025年以來,國家已經下達8000億元資金支援“兩重”項目建設。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改造是“兩重”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和城市安全運作。在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加持”下,項目建設又有哪些新變化?

  

  走進南京荷花塘歷史文化街區,正在施工的地下管網項目正在將電力、污水、雨水、消防、通信等市政管線同時納入街巷。

  

  荷花塘街區人口眾多,有1800多戶居民,還有19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8處歷史建築和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在這樣文物建築密集的街區進行管網全面改造,稱得上“螺螄殼裏做道場”,難度可想而知。怎樣才能儘量減少對文物和居民的影響?在現場,記者發現這裡的施工設備都比常見的尺寸要小了不少。

  

  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劉亮介紹,因為在狹窄的街巷裏,正常的很多設備沒法滿足他們的使用需求。他們結合現場把很多設備做了迷你版縮小。

  

  項目負責人介紹,不僅項目中的挖掘機、打樁機需要特別定制,就連地下管網設施也被專門設計成微型的。

  

  

  不僅僅是這種“小而美”的項目火熱建設,一些涉及區域更廣、規模更大的“兩重”項目也在加緊開工。南京市城北第4批污水管網整治項目,涉及40條道路污水管整治。因為施工現場周邊有學校和河道,大型機械上不去,地下的管道又很狹窄,不方便人工檢測和排查。因此,項目施工方調集了一批機器人“上崗幫忙”,大展身手。

  

  眼下,越來越多的管網設施變得更加“聰明”。南京市水務局的智慧平臺已經部署並接入包括攝像頭、電子水尺、液位計等物聯感知設備共3600余套。新設備、新技術的採用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據了解,“兩重”項目實施以來,南京水務局已經獲得超20億元的資金支援。

  

  隨著“兩重”項目推進,古老的城市與街區正在煥發出新活力,基礎設施的提質升級也給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兩重”投資催生産業新機遇

  “兩重”建設項目不僅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改善,也催生出了機器人、感測器等智慧化裝備的新需求,而這也給市場創造出了新的機遇。

  

  在這家深圳企業的生産車間裏,成品區擺滿了等待測試的地下管網機器人。負責人介紹,一年前,車間倉庫的使用率還不足現在的一半。

  

  預判到地下管網建設將進入快速增長期,這家企業研發了隧洞巡檢機器人、清淤專用機器人等各式各樣的新型機器人,也接到更多訂單。

  

  不僅僅是機器人産業,很多行業和領域都感受到了“兩重”項目的帶動力。在浙江臺州這家企業,新建的智慧化塑膠管道生産車間剛剛落成,企業員工與技術人員正忙著搬運安裝機械臂、注塑機等生産設備。就在不久前,直徑1.6米的首條實壁管順利下線。

  

  2024年以來,企業承接了長江沿線城市污水管網等幾十個地下管網項目,覆蓋的領域和區域範圍不斷擴大。貨運司機黃曉介紹,過去他的運輸路線多是跑跑“家門口的小活兒”。2025年,他的運輸行程單上,長江沿線治理這樣的大項目越來越多。

  

  2025年以來,這家企業參與的重大工程數量增長30%,項目總數提升20%。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企業2025年新獲專利中超半數來自“兩重”項目中的技術轉化。

  

  放眼全國,近兩年,國家累計安排超長期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3600億元,支援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項目,投資總額近1萬億元,為上下游企業帶來了更多新機遇。

  拆解産業鏈 “兩重”投資打開增長新空間

  到2025年6月底,2025年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完畢。涉及長江經濟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網、“三北”工程等多個重點領域。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專家團隊的支援下,拆解其中兩條産業鏈,看“兩重”投資給上下游哪些行業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先來看地下管網産業鏈。“兩重”項目實施以來,地下管網建設改造加快推進。2024年以來,已累計完成各類管網改造23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5.7圈,預計有望拉動投資約3萬億元。

  

  

  具體來看,可以帶動管道製造材料供應與設備發展,耐腐蝕等新型材料加速迭代。盾構機、頂管機、管道檢測機器人等産品也有新需求。中游則帶動勘察、探測以及工程諮詢、監理等服務産業。而在産業鏈下游,則帶動了物聯網感測器、智慧監測設備及智慧運維平臺等相關産業。

  

  

  

  再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産業鏈,2025年以來,國家已安排約88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共支援24個長江經濟帶內河水運“兩重”項目建設。帶動建築工程、工程服務以及相關的數字化與智慧化建造,同時拉動了鋼鐵、水泥、瀝青等原材料以及工程機械、交通設備零部件製造等産業,下游還可以帶動交通基礎設施運營與服務。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