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給我們!”在這裡,外商搶著做獨家代理
“電動的,雙驅……”
“輪子可以拆掉,節省空間,臟了也可以清洗一下……”
這些行李箱都是廣交會“貿易之橋”供採對接活動上的新品。有採購商看中:“賣給我們,我們是印尼第一大零售集團,直接就上架。”
日前,十多家廣交會頭部跨國採購企業來到浙江平湖。上午探廠,下午擺開陣勢輪流洽談,現場下單。
01
“消費者的需求是千姿百態的”
浙江平湖,被稱作“中國旅行箱包之都”。
△早年當地做的布拎包
最早,當地做的是布拎包,用服裝廠的邊角料拼的。如今,産品已從最初的手提包、布袋,升級為拉桿箱、背包等。有的帶水杯架,甚至還能自己稱重、有充電USB介面……
上圖這款智慧稱重行李箱,已是第三代産品。初代的稱重箱,通常是將感測器放在手柄上,拎起幾秒才能顯示數值。“實際上不太友好,尤其是對老人或體弱的朋友。”新秀集團總經理趙勝梅解釋,後來研發的這款産品,只需要把按鈕打開,側放在地上,重量就會體現在顯示屏上。
據她介紹,正常的行李箱包按季研發,甚至按月、按周,這款産品研發用了兩年,推廣又花了五年。“以前做定制産品,按客戶需求做出來就可以了。自主研發的話,你要説服買家,這是市場上有可能賣起來的産品,很多采購商不願冒這個風險。”
△正在經歷檢測的箱包
採訪當天早上,趙勝梅剛和前往迪拜拓市的同事們開完會,“像我們這次去看迪拜市場,很多産品都是同質化的,就是拼價格。但消費者的需求是千姿百態的。”她希望通過差異化的産品,慢慢積累品牌力,“盡可能把一個産品,從簡單的工業品,慢慢變成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帶一點溫度的産品。”
02
“未來工廠”
趙勝梅入行快三十年了。
1998年,她第一次參加廣交會時還是“外貿小白”。當時,她從平湖當地工廠拿了些樣品,有客戶選中了其中一款牛仔布的箱包。就這樣,廣交會上的半個攤位,發展出一個箱包企業。一個個小企業,形成了大産業。
“去年總共是56家規模以上企業,2024年總産值大概在40億元,據海關統計,直接出口32億元。”平湖市商務局副局長吳忠平介紹,如今,箱包在當地已被列入時尚産業,有各種政策支援,比如引入配套設計公司、搭建公共檢測平臺,利用職業類院校培養技術人才等等。
採購商來參觀時,浙江銀座箱包有限公司正在改造廠房。改造後的工廠,一輛輛搭載貨物的小車按預設程式運作,時不時提醒“請注意避讓”。
“這邊用工很貴,再加上國際形勢一會兒好一會兒差,我們下定決心,加快了整個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改造。”公司總經理陳王倫介紹,改造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一步步迭代才有了如今的模樣。等年底搬入“量身定做”的新廠區,自動化程度會更高,産品打包、入庫等工序,有的就能直接啟用機械臂。
△為方便客戶選顏色而做的色卡樹
這樣的嘗試也和較早接觸小的B端(企業)客戶有關,“他們需要很多定制類産品,小批量的訂單,運作邏輯和原來做OEM(代工)完全不一樣。”改造後效率更高,也更利於産線切換。
這些經驗也和參加近兩屆廣交會的感受一致。“做新媒體、新零售模式的客戶增加,這類客戶對品質要求高,訂單數量又少,比較符合我們的戰略規劃。最終,我們要打造的是小批量+個性定制。”
03
“做到八十歲”
做軟箱起家的平湖市中村箱包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才良,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中村”,是他生活了幾十年的村莊故名,他的工廠也建在這裡。
唐才良説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早年他的妻子在鄉辦企業學會了用縫紉機,通過上海的外貿公司對外銷售手作的小箱包。正值改革開放,“三十而立”的他入了行,做了一年配件才正式開始做産品。
“實際上,不只是做箱包要與時俱進,做任何東西都要與時俱進。”年過六旬的唐才良目前正在改造廠房,增加硬箱産線。“我不能將近三百人的工廠全部壓在一個産品上,既可以做軟箱,年底也能啟動PP、PC(塑膠)拉桿箱。這樣的話,産品細分,雞蛋不是放在一個籃子裏。”
説起做生意的心得,他還説道:“批發商進貨的量是比較大,但相對來説價格壓得比較低。我現在的策略就是儘量找自己開店的客戶,他直接在門店或網上銷售,注重價格,但更注重産品品質和款式。”包括廣交會等國內外展會上的客戶都是如此,“先認識,報價、打樣,慢慢培養,這樣的客戶往往不容易跑——細水長流。”
未來,他打算繼續抓工廠、抓産品,由他的兒子負責談生意。幾個月前,中村箱包入選了2024年度“浙江出口名牌”。唐才良的目標不止於此,他説,“真正你要爬到頂尖,要自己有品牌。要達到知名品牌,很難。我這一輩還不一定能實現,要等我兒子才能再實現。”
但他並不打算退休。“我對工人講,我要再做二十年,做到八十歲。”
監製丨李浙 王元 製片人丨莊勝春 汪潔編導丨馮譯葶 王洪春視頻丨高漢林 王岩 化軍豪 于江鳴謝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東總站、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平湖市商務局、平湖市箱包行業協會、中共平湖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