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領袖|一城錦“繡”為人民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情況。
“在上海的時候就感覺,整個城市是一個生命有機體,高樓林立,地下的各種管道川流不息,地面上的各種車輛川流不息,這也就像長江滾滾而來一樣,逝者如斯夫,但是一刻也不能停。”
2017年3月5日,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聊起自己在上海工作時對城市發展的感受和對城市治理的思考,提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一幅精美的繡品,離不開一個個細密、精準的針腳;一座錦“繡”之城,離不開“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的城市建設、“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城市更新和“更聰明、更智慧”的城市運轉。
“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福州,別稱“榕城”。
上世紀90年代,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根據當地生態特點以及“榕樹遮風擋雨,成活率高”的特性,提出“抓生態,榕樹是很好的選擇,福州要多種榕樹”。
在福州工作期間,他大力推進“綠化福州”工作,帶頭植榕護綠。如今的福州,路邊、橋頭、宅院……隨處可見榕樹。其樹冠如蓋,遮陽擋雨,早已造福一方。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赴地方考察時,他要求城市要“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閒、健身、娛樂的地方”。
2025年6月4日,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黎明湖濕地生態公園,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夏日生態美景。
2018年2月,總書記來到四川天府新區考察。在興隆湖畔,他首次提出建設“公園城市”理念,囑咐“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
建設“公園城市”,更加突出了城市在規劃和建設方面要突出生態福祉的普惠性與公平性,進一步滿足了居民觸摸自然、享受生活、詩意棲居的需求,同時也意味著城市建設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精雕細琢。
這樣的歷史耐心,正是總書記始終強調的。
赴雄安新區考察,他著眼“千年大計”,叮囑“要從‘千年秀林’開始”;深入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他強調“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築,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要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用的綠色空間,總書記念茲在茲。
放眼全國各地,成都百公里繞城綠道讓市民盡享“騎”妙之旅;“花開侯馬”建設三年行動令侯馬群眾紛紛點讚;“口袋公園”在瀋陽隨處可見……人們曾寄託情懷的“詩與遠方”,如今早已化作街角巷陌的日常風景。
“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中國地廣物博,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風貌。各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刻錄在城市歷史遺跡的磚瓦之間,也流淌于當地人文底蘊的脈絡之中。
前門東區是北京老城重要歷史片區。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沿草廠四條衚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聽取區域規劃建設、老城保護、疏解騰退、人居環境改善等情況介紹。
他語重心長地叮囑:“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讓大家住在衚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總書記的話溫暖了衚同裏街坊鄰居的心。
2025年5月25日,北京前門大街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是總書記在推動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對人民群眾情感歸屬和文化精神需求的深遠考慮。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考察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總書記提醒,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談及長江造就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總書記要求“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一張金名片。
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把歷史文化遺産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合理利用,用“繡花”般的精準與耐心,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不斷發揮重要作用。這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滋養。
“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
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安全、更便捷、更舒暢,讓城市治理更有序、更高效、更精準?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思考的問題。
深圳作為中國科技創新高地,資訊産業發展優勢明顯。
2020年,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
“更聰明、更智慧”,指向的正是在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上下功夫,把驅動科技成果轉化作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
早在2003年,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提出建設“數字浙江”。
多年後,來到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考察時,他再次為城市發展支招,提出“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從數字化到智慧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既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慧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準,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叮囑。
如今,我們的智慧城市,可感可知,也更有溫度。
個人從出生、上學到退休養老,法人辦事從企業開辦、準營到納稅、登出,都能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一件事整合辦”。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先進的技術與應用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乾淨的街巷、高效的服務、沁潤人心的文化、充滿溫度的細節……這些都關係到城市中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體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城市管理者、建設者苦下“繡花”功夫,“繡”出的不僅是城市新風貌,更是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孫曉媛
校 對丨劉禛 李珊珊 梁雅琴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