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陜西文創的“出圈”密碼

2025-07-15 11:06:00
來源:群眾新聞
字號

  大雁塔腳下的大相文博潮物坊內,可以看到“烤饃”“剁肉”“澆汁”等西安文創産品“絨饃饃”的製作過程。這款文創産品因毛絨質感、肉夾饃外形風靡網路。

  “絨饃饃”的走紅是陜西文創産業快速發展、文創産品廣受喜愛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陜西已有文創企業5800余家,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全省文化創意産業鏈營收185.5億元,同比增長6%。從西安街頭的創意工坊到國際展會的聚光燈下,陜西文創産品正以更年輕、更生動的形象走進大眾視野。
  迭代升級:讓文創“火”起來
  “我是特意來‘絨饃饃’店裏打卡的。”7月3日,河北遊客孫嘉倩向記者展示剛買到的文創産品,“這個是‘肉夾饃’,這個是‘菜夾饃’,顏色是不一樣的。聽説最近店裏還推出了與電影《長安的荔枝》聯名的荔枝造型文創。”
  “絨饃饃”所屬的大相文博有許多産品線上線下同時發售,還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為什麼這款毛絨玩偶如此受消費者青睞?
  在大相文博聯合創始人張博看來,將肉夾饃與毛絨玩具以“過家家”的形式呈現,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毛絨觸感與互動體驗的結合,其實是一種文化消費的創意。這種表現形式能夠回應年輕人的情感需求。
  “肉夾饃是西安的標誌性美食。人們一看到‘絨饃饃’,就能想到西安這座城市帶給人的溫暖回憶,從而宣傳我們本地的文化。”張博説,“毛絨玩具的特點是柔軟、可愛。我們想通過這種柔軟的形式,讓大家的情緒得到撫慰和療愈。”
  過去,許多文創産品簡單停留在將文化元素與杯子、T恤等日用品進行簡單疊加的初級階段。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和産品升級,整個産業正朝著IP化、流行化方向邁進。毛絨玩偶正是這一趨勢下催生的爆款代表。
  第一批“絨饃饃”系列文創産品自2024年6月售賣以來,已銷售50余萬隻,有的還遠銷海外。以“絨饃饃”為起點,大相文博開發出配套卡包、斜挎包、懶人沙發等衍生品,並啟動“絨化碳水”計劃,設計“涼皮”“油潑面”等陜西美食的毛絨文創系列産品。
  “把陜西非遺、文物、美食做成文創産品,給大家講陜西的故事,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張博説,“未來,我們希望能與博物館合作,讓文創産品從旅遊紀念品升級為城市文化符號,甚至成為這片土地新形象的‘代言人’。”
  推陳出新:讓文物“活”起來
  7月4日,記者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內的文創店。店內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文創産品。熙熙攘攘的遊客或挑選精美的文創産品,或駐足拍照。
  “目前,陜西歷史博物館累計開發的文創産品已經有上千款,正在銷售的有500餘款。文創産品的品類非常豐富,包括工藝擺件、家居用品、辦公用品、服飾配飾、食品等。”陜西歷史博物館文化創意部主任廉鈺説。
  依託豐富的文物寶藏,陜西各大博物館將古老的歷史符號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創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文創産品。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購買文創産品,實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願望。
  “作為應屆畢業生,這次來陜歷博入手一個‘金飯碗’,希望能有個好兆頭。”西安理工大學學生劉杭月説。劉杭月所説的“金飯碗”,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以唐鴛鴦蓮瓣紋金碗為原型設計的冰箱貼。由於其寓意美好,已經成為2024年陜歷博文創的現象級産品。
  “‘金飯碗’之所以能成功,産品本身的設計和文化內涵是基礎,但更關鍵的是網友們自發的、充滿創意的參與和傳播。文創産品要更深入地挖掘文物中能與現代生活産生共鳴的點,打造出既能承載當代人情感價值,又適合在社交場景中分享的産品。”廉鈺説。
  文創産品的銷售能夠反哺文物保護事業。文創産品銷售所得利潤的一部分在政策的支援下可以直接用於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文創産品也是公眾了解文物的一個新窗口。如“皇后之璽”卡、“金飯碗”等文創産品受到公眾喜愛後,館方再引導公眾去關注、了解這些文物本身,會提高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數字賦能:讓文化“潮”起來
  吃著飯也能觀賞“文物”?
  西安博物院與長安大牌檔聯名打造的“長安大牌檔西安博物院文化餐廳”集博物館展示、展覽、宣傳推廣于一體,整體設計巧妙地將三彩騰空馬、鎏金走龍、狩獵紋銀盃等館藏文物融入餐飲空間、菜品與食具設計,為遊客提供全新的文旅消費場景。
  此前,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長安大牌檔合作打造的“長安大牌檔陜歷博文化餐廳”已經在西安賽格國際購物中心開業。
  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博物館+”策略,整合文物資源,以數字賦能,與多行業跨界合作,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
  2022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自主研發區塊鏈平臺——“華夏鏈”,基於“華夏鏈”,打造了“華夏寶庫”數字文博平臺。
  “平臺的目標是聯合各文博機構,構建一個集技術服務、IP授權和數字互聯于一體的生態圈。”廉鈺介紹,“華夏寶庫”的核心業務板塊包括數字文創産品、數字紀念票、數字門票等。目前平臺已經發行數字文創産品40多款,累計銷量超5萬件。
  此外,陜西歷史博物館還進行了數字文創與實體文創的融合,如“天寵寶寶博物卡”“大唐春華賀新春”等,通過線上發售數字文創産品,配套實體文創權益,吸引更多人來參觀。
  目前,陜西每年開發受市場歡迎、大眾喜愛的文創産品400餘款,市場認可度逐漸攀升。通過實施“雲展覽”“網際網路+文物教育”等30多個項目,陜西逐步實現文物數字資源共用,不斷推進博物館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
  省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陜西文博單位正在與騰訊、百度、西影等企業合作,推出“陜西文物數字文創大賽”、《千年文物》紀錄片、VR數字互動體驗等,利用數字技術讓更多人感受陜西厚重的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