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隨筆丨“十四五”回答了哪些重大問題?
7月9日,國新辦“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的首場舉行。作為“系列”的首場,相當於要提綱挈領地給“十四五”到底走得怎麼樣,先整體“畫個像”。國家發展改革委用“風雨兼程見彩虹”概括了這五年曆程。
“風雨兼程見彩虹”,七個字裏,三個關鍵:“兼程”,我們一直在往前走,發展不停步;“風雨兼程”,一路風風雨雨不少,走得不容易;“見彩虹”,收穫多多,未來可期。
“風雨兼程”中,“十四五”回答了很多重大問題。今天就先説説最為突出的幾個:
看最近幾年的外部環境,交織著兩個字:變、亂。所謂“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變”。所謂“亂”,地區衝突頻發,地緣政治格局震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常有異動。變與亂交織,危與機同來,中國能不能穩得住,至為關鍵。
要穩住,就得堅定發展,往前走。像發佈會上透露的,“前四年平均增速5.5%”“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有動勢,才能穩。要穩住,就得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我國的糧食、能源、産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面對各類風險挑戰,關鍵時刻才頂得住。
“十四五”的中國,把“穩”牢牢攥在手裏,太重要了。
“十四五”規劃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們是這麼寫的、也是這麼做的”。發佈會上列舉了很多的“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關鍵在於,“大國重器”在創新制高點上的突破,都不只是一個“點”的突破,而是有著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體系的完善、創新生態的形成作為支撐。
當今世界,各國都想抓住新動能。為什麼中國能“煥發”新動能?這值得深思。一是有思想引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這是生産力理論的重大突破。二是制度優勢激活各方創造力。“國家隊”日益壯大,民營企業成為生力軍。三是“科技味”濃,“改革味”更濃。優質要素更有效匯聚,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正“一體改革”。
“十四五”辦成的國家大事,處處與民生相連。有個細節:發佈會上,不是只有關於民生工作的問答裏在談民生,其他關於基建、關於102項重大工程、關於生態等等,諸多問答裏,都談到了民生。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才能“出門就上車、村口取快遞”“出門旅遊抬腿就走、轉眼就到”。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定實踐,才能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今天的社會新風尚。
“十四五”緊盯著千家萬戶、急難愁盼。“盯”的背後,有三點難能可貴: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落實到位。二是化解民生難題,有點、有線、有面,解決今天、鋪墊明天,體系感、系統性、連續性越來越強。三是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重大改革,改到深處不停步。
四年多前,謀劃“十四五”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重點談到了“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三個“新”,都是為了完成好一“高”,這也是“十四五”回答的重大問題——推動高品質發展。
發佈會上談到的“十四五”,處處體現著對“高品質”的追求——區域協調發展積厚成勢,消費向新而行、投資向優發力、投資消費相互促進,通過改革攻堅來“暢迴圈、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
衡量“十四五”成就如何,一定要緊扣“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
風雨兼程見彩虹。“十四五”給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所有這些努力、奮鬥,都不是輕鬆展開,而是在風雨兼程、克服困難中,向著目標,篤行不輟。
每一點滴的收穫,都得之不易。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