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大國港口新脈動

2025-07-13 15:4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港口考察,聚焦現代化港口建設,擘畫新時代港口發展藍圖。

  今日之中國,一座座繁忙大港,猶如鑲嵌在河海岸邊的串珠,以蓬勃的活力和嶄新的面貌,呈現出經濟發展新脈動。在第21個中國航海日到來之際,記者走訪沿海多地看到,以港口為支點,我國正以更自信、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智算力”養成記

  “滴!滴!滴!”在天津港安全環保與應急管理一體化平臺,場景大模型傳來預警:鋼卷吊裝作業期間,有作業人員未及時進入安全島。2分32秒後,預警處置、復查全部結束,人員安全無虞。

  作為全球十大港口之一、京津冀的海到府戶,天津港人、機、廠、車、船、貨交互頻繁,日常生産就涉及15類車型、18類場地、22類機械設備,超過20種貨物。

  港口車船交織、貨物繁雜,如何保障人員安全向來是個難題。“過去,港口作業的風險隱患主要靠人力現場排查,耗時費力。”天津港資訊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戰略科技部經理趙磊説。

  半年多前,趙磊接到新任務——探索運用人工智慧新技術,“教”港口攝像頭識別出複雜的作業場景,讓大模型“讀懂”港口生産的各種工況,從而實現智慧技術賦能港口安全生産。

  “挑戰很大!”趙磊看著電腦上一組組複雜的數據,不免忐忑。

  參與研發的李嘉琛展示了一張從數十米高空拍攝的俯拍圖:在攝像頭拍攝的畫面中,人影微小如豆,安全帽僅似模糊色斑。

  更棘手的是,工人穿戴的安全帽、反光衣和工服有多種,隨機搭配存在上百種組合。如何精準地識別每一個工種在執行何種任務,又如何及時地進行安全檢查並作出提示?

  趙磊和團隊決定,搭建符合天津港特點的“樣本庫”。團隊在一週內跑遍了12個碼頭,協調測試人員搭配不同的安全帽和反光衣,在幾十個攝像頭下輪番“走秀”。

  最初,人工對樣本中的安全帽、反光衣逐一畫框標注。大模型具備基礎學習識別能力後,“消化”效率迅速提升。30多人的團隊,歷經4個月,終於建成覆蓋80個子類、超100萬張圖片的專業“樣本庫”。

  今年6月,融合港口業務場景與大模型能力的智慧化監管系統全面鋪開測試,在非作業人員識別、圓形貨類吊裝作業監測等場景中發揮作用。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港考察時強調,要志在萬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

  

  7月7日,在天津港安全環保與應急管理一體化平臺,趙磊(左一)和李嘉琛正在分析場景大模型傳來的實時分析畫面。(李恭銘 攝)

  “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向算力要‘競爭力’‘聯通力’,已經邁出了堅實的腳步。”趙磊説,“以前盯20塊螢幕,現在模型替我們‘瞪大眼睛’。”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更多港口正加速駛向智慧化新航道。山東日照港,大模型的引入讓港口設備邁入智慧化決策時代,“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藍圖正逐步成為現實;河北滄州黃驊港,依託智慧化打造全流程抑塵系統,已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翻堆取裝全流程智慧化的煤炭港口……

  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傑敏説,我國港口與先進算力的“雙向奔赴”,正在為全球港口數字化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記者手記】創新,是敢為人先的魄力。對細微難題的精準解決,關乎港口未來發展。微觀層面的技術攻堅,匯聚成推動我國港口數字化轉型的巨大動力。

  

  “新航線”拓展記

  日前,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又“解鎖”了新線路——“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正式運營。

  隨著汽笛長鳴,100個滿載光伏板與日用百貨的集裝箱乘上81114次班列啟程,從浙江義烏蘇溪鎮的集裝箱辦理站駛向寧波舟山港。義烏小商品“坐”上火車直奔大海。

  調度室裏,值班人員盯著螢幕上的藍色光點。光點每閃爍一次,就離寧波舟山港近10公里。“世界超市”和“世界第一大港”的距離,在電子地圖上縮成一道藍線。

  “作為全國首個為海鐵聯運打造的鐵路場站,貨物進了蘇溪站,就等於進了寧波舟山港。”浙江海港義烏樞紐港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民説。

  

  6月27日,81114次海鐵聯運班列從義烏蘇溪集裝箱辦理站鳴笛啟程,駛向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新華社發 (胡錦渠 攝)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波舟山港考察時指出,寧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

  “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我們不斷向著世界一流強港的目標加速邁進。”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黨委書記陶成波説。

  除了面向大海拓展新航線外,寧波舟山港不斷向內陸拓展,憑藉鐵路直通鎮海港區、北侖港區、穿山港區的獨特優勢,與鐵路部門緊密協作,不斷加密海鐵聯運班列。

  “20多年前,海鐵聯運只停留在規劃圖紙與設想中。”寧波舟山港鐵路北侖港站工作人員袁孝晶記得,彼時受制于基礎設施不足、技術銜接難題,鐵路與港口間的“最後一公里”始終難以貫通,“那時,零星的集裝箱在鐵軌與貨輪間流轉,每天的裝卸量不過幾箱。”

  如今,“把港口延伸到工廠門口”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內陸企業也能感受到“出廠即出海”的“類沿海”待遇。

  在河南平輿縣的車間裏,工人把折疊椅裝進印有“平輿-寧波舟山港”的藍色標識集裝箱,鐵路30小時直達港口碼頭,每箱節省成本約3000元;

  在安徽合肥生産的光伏組件,搭乘“皖甬歐”班列,18小時抵寧波舟山港再銜接中歐快航,全程27天,“門到門”抵達德國威廉港,比傳統海運快12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一流標準,把港口建設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沿海地區,多個港口都在提升能級、拓展航線的路上加速奔跑。廣西北海鐵山港區主動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陸海鐵聯運覆蓋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船舶通行能力不斷提升;在瓊州海峽的北岸,廣東湛江徐聞港已躍升為全球最大客貨滾裝碼頭,並向著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邁進。

  “我國大港在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將發揮更大作用。”陶成波説。

  【記者手記】在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星羅棋佈的港口,貫通起來便構成了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通道。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節點間強大的“聯通力”,不斷打破地理界限,推動全球經濟協同發展。

  

  “深水區”改革記

  5年前,27歲的周昌懋作了一個大膽決定——放棄福建高校的工作,到海南洋浦“試試水”。因學過水利水電、港航基建專業,他順利進入洋浦港口規劃團隊,如今已是洋浦經濟開發區交通運輸和港航局港航物流科負責人。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佈,洋浦港作為海南改革開放的前沿,掀起了新一輪的開發建設熱潮。但初到洋浦,周昌懋的印象卻是“小而散”:外貿航線少、碼頭能力弱、集裝箱吞吐量小。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總結好海南辦經濟特區經驗,用好“中國洋浦港”船籍港的政策優勢,大膽創新、先行先試。

  “大家的熱情被點燃,勇闖改革‘深水區’的信心更加堅定:有條件就主動去試、去闖!”周昌懋説。作為海南自貿港一項獨有政策,“內外貿同船運輸加注保稅油”缺乏先例和參照。為實現政策落地,洋浦經濟開發區進行了艱難探索。

  

  2025年1月11日,洋浦港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首破200萬標箱。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工作人員奔走于海關、海事、港口、企業,精心安排和反覆調試供油申報、海關審核、海事報告等每一個環節,成功完成6單測試,並形成可行的工作規程,推動配套政策及細則正式出臺,為航運企業大幅節省成本。

  洋浦港首創性提出的“全島一港”國際船舶註冊機制、“兩級審查”國際船舶登記流程、“並聯辦理”實現快速移籍等改革舉措,成為海南自貿港製度整合創新的典型案例。

  今年5月,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投産世界最大規模的2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累計開通了30多條外貿航線,緊密連接東南亞、西非、北美、中東等地區及巴西、印度等國家。曾經的邊陲小港,正成長為新的國際航運樞紐。

  一個個港口,因改革而呈現新貌。在天津,隨著港産城高品質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港口與城市的聯繫愈發緊密;在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深入實施,從“一群港”到“港口群”,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建設不斷加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振興港口、發展運輸業,要把握好定位,增強適配性’。”周昌懋説,我們要按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建設好港口,把一項項改革開放政策落在實處,在開放之路上加速奔跑。

  【記者手記】每一項制度的突破,都印證著新發展理念的實踐偉力。隨著一項項改革舉措落地,我國港口將在推動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發揮更大作用。

  

  領銜記者:丁錫國

  文字記者:白佳麗、楊文、黃筱、陳凱姿、吳茂輝

  策劃:張曉松

  統籌:白純、王薇

  海報製作:欒若卉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