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領袖|習近平的“川海”之喻
2025-07-12 09:2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2014年3月27日,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臺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生動闡述中國的文明觀。他把文明交流比作江河入海的壯美歷程,指出“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那是一場歷史性的演講,現實意義在今天更加凸顯。”當年在現場聆聽演講的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 博科娃回憶説。
中國道家經典《莊子 秋水》中寫道:“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大海博大、開放、包容,匯聚萬千河流,最終成就不可丈量的深度與廣度 。
不同文明恰如一條條川流,帶著各自獨特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基因,在人類文明的海洋中交匯融合,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這件文物來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陜西。”
“也是我的老家。”
當地時間2016年11月21日,在秘魯參觀“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時,習近平主席在展品兵馬俑前駐足,並向秘魯時任總統庫琴斯基介紹説。
從400多年前中國人開闢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到如今秘魯人民親切地把中國人稱為“老鄉”,源遠流長的人文交流讓相隔萬里的兩國人民感情好上加好、親上加親。
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中國造紙術的西傳為西方帶來了中國的文字和美學,敦煌禪窟和中心柱窟的形制源於國外的僧房窟和塔廟窟,中國的植物山水等元素被巧妙融進歐洲畫作……
“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給藝術家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一位法國畫家感慨道。
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它們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