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美關係改善關鍵何在?兩國學者共同呼籲合作 | 世界觀

2025-07-07 13: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張東方 薛淩橋 林動男)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中美關係戰略博弈持續升級。7月4日,中美兩國專家學者在世界和平論壇上深入剖析兩國關係面臨困難的多重原因,並呼籲加強雙邊合作來改善關係。

  7月4日,世界和平論壇期間,“特朗普2.0時代的中美關係”為主題的小組討論舉行。 中新網張東方 攝

  專家分析,美國國內政治因素、雙方近年來不斷發展變化等多重因素造成雙邊關係緊張。

  斯坦福大學弗裏曼斯伯格裏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馮稼時(Thomas Fingar)表示,自2016年起,美國改善對華關係的政治意願銳減。因為,美國政界普遍認為改善對華關係投入大而收效甚微,維持現狀、防止惡化成為更現實的選項。

  “美國不願意在對華關係當中投入政治資本,中國也並非下一次選舉的重要議題。” 馮稼時説。

  對於這一問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賈慶國認為,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政策,發動關稅戰,來緩解國內財政赤字壓力和推動本國製造業復興,這意味著,打壓其他國家不是他的目的,更多是一種關聯傷害。

  他也認為,這與特朗普個人權威主義傾向分不開,共和黨內形成了一個高度集權的決策生態。只要特朗普沒有明確表達政策意圖,其他的人就會非常謹慎,這增加了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

  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看來,兩國都在發生變化。他認為,中美關係發生根本變化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使特朗普崛起,而特朗普又促進了美國對華政策變化。”

  他表示,過去幾年,中國不斷發展,外交政策也在不斷演進,但這些變化與美國的變化不同。中國的變化更多是程度上的,而美國的變化更多是質變。

  儘管當下中美關係面臨困難,但與會學者均認為,中美之間依然能在多領域展開闔作,雙方應重建信任,強化合作來解決當前問題。

  賓夕法尼亞大學“美中關係未來”項目主任馬瑞欣(Neysun A. MAHBOUBI)認為,中美雙方應重建信任。他提到1971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一事,稱讚“小球轉動大球”策略對中美關係的正常化産生了積極影響。

  “現在美中關係更加複雜,雙方交往過程中可能也需要讓‘小球推動大球’。”他舉例稱,美國放寬簽證政策、雙方互相派遣足夠數量的記者等都能成為改善中美關係的突破口。

  賈慶國認為,特朗普政府交易型外交政策弱化了意識形態因素,這有助於中美開展務實合作。特朗普第二任期對中美關係帶來很多挑戰,但隨著雙方在經貿問題上不斷取得進展,改善雙邊關係的機遇也在增加。

  他建議,美國應像中國一樣,放寬簽證限制,重啟人文交流等多領域的交往機制。

  就如何改善中美關係,吳心伯也認為,國家安全議題往往難以妥協,但經貿領域存在談判空間。“雙方不僅要落實現有經貿共識,更需重建安全對話渠道。”

  吳心伯指出,特朗普不僅要看到美中貿易的不平衡,更要看到貿易和經濟關係的大局,貿易、投資、技術、金融等領域是相互關聯的。

  他認為,美國正面臨經濟增長乏力和債務膨脹的雙重壓力,若連續兩季度負增長將引發“特朗普衰退”的政治風險,而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將進一步推高美國本就龐大的聯邦債務。因此,美國需要中國在美債市場上提供持續支援。

  “如果我們著眼大局,就會發現有很多領域可以合作,這不僅有助於實現更廣泛的國際金融穩定,也能在目前增長動能不足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增長。”他説。(完)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