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

2025-05-25 20:4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一老一小”牽動萬千家庭,關乎民生福祉。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發展老年助餐,推進銀發旅遊,鼓勵社區嵌入式托育,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一系列舉措補短板、增供給、提品質,為“一老一小”的美好生活奠定更堅實基礎。

  發展“嵌入服務”

  對很多老年人來説,因腿腳不便、體能下降、子女不在身邊等原因,買菜做飯成了一道難題。如何更好滿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近日,記者探訪了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廣外街道紅居街社區的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

  正值中午用餐高峰期,位於中心一層的“父母食堂”早已座無虛席,點餐的隊伍已排到大門口。“這裡菜品豐富,價格公道,口味也適合老年人。”86歲的騰大爺是這裡的忠實“粉絲”。食堂開業一年半以來,他幾乎每天都到這裡吃飯。

  “我們考慮到老年人各類身體情況,打造適合老年人的食譜。”中心負責人孫志超介紹,食堂每天提供15種主食和20余種菜肴,一頓飯不超過20元,70%的食客是回頭客。

  除了餐飲服務,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還為銀發人群提供中醫理療、輔具租賃、老年大學等綜合性服務。同時,設有托育中心,提供0歲至3歲幼兒的托育服務以及7歲至12歲兒童的託管服務。在孫志超看來,這种老幼同樂、雙齡共養的社區環境,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還兼顧了兒童的成長需求。

  2023年1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要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重點推廣和優先建設功能複合整合的社區嵌入式服務綜合體,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目前,隨著56個城市逐步開展試點,“一老一小”的服務需求將得到更好滿足。

  “服務便捷、資源整合是社區嵌入式服務的突出優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李世衝表示,嵌入式服務設施可達性高、一點多用,不僅能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還有助於補齊設施短板,盤活存量空間。但這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環節的系統性工程,可能面臨審批許可、存量空間利用、可持續運營等多方面挑戰,未來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試點“老幼共養”

  在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新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白髮蒼蒼的老人和天真爛漫的孩子正在共同製作風箏——這是北京市首個社區普惠型養老育幼一體化試點裏的場景。每週三,這裡都會組織老人和孩子共同參加互動課。

  “又養老又養小,首先場地要達標。”德勝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吳紅告訴記者,為了將養老功能拓展為養老、育幼雙重功能,街道在386平方米的空間內重新規劃設計,進行適幼化改造,還配備了可供“一老一小”都能便捷使用的老幼複合型服務設施。

  “‘老幼共養’促進了不同群體間的代際融合,老人在參與幼兒遊戲中獲得心靈慰藉,幼兒在老人的陪伴下學會尊重,有助於健康人格的養成。”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索浩宇表示,作為構建全齡友好社區的有益探索和嘗試,“老幼共養”模式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提供了極大便利,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挑戰的有益舉措,也體現出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民生導向。

  數據顯示,我國有約3000萬名3歲以下嬰幼兒,超三成嬰幼兒家庭有入托需求。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0歲至3歲嬰幼兒實際入托率和托育機構實際使用率不高,托位供給質效亟待提升。索浩宇説,我國同時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照護需求增加和低生育率水準下群眾對“優生優育”期待不斷加強的雙重考驗,養老和托育的需求長期存在,對服務質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如何破解“需求旺盛而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索浩宇建議,以人口和需求變化為導向,優化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實現養老托育功能轉換,提高服務可及性。同時,擴大養老護理、嬰幼兒發展等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規模,補充人力缺口;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探索多樣化服務模式,滿足不同家庭的個性化需求,形成養老托育服務供給合力。

  滿足多樣需求

  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佔總人口的22%。老齡化加速為銀發經濟帶來發展機遇。《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預測,在中等增長方案下,假設老年居民消費增長率為5.32%,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預計為45.35萬億元,佔GDP的22.67%。

  近期,全國多地開行銀發旅遊列車,越來越多老年人走出家門,奔赴“詩和遠方”。前不久,82歲的榮培雲和老伴體驗了為期五天四晚的三亞康養之旅。在隨隊醫生和管家的照顧下,兩位老人不僅體驗到了海風椰林的自然勝景,還收穫了針對自身體質的調養和運動方法。

  從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社交需求,銀發群體的消費需求正在釋放。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銀發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倩表示,當前老年消費市場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升級趨勢,品質化、多元化需求日益凸顯。基礎消費領域,老年食品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適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營養要求的健康食品需求旺盛;居住方面,適老化改造加速推進,無障礙設施成為新剛需;醫療保健領域快速增長,基因檢測、分子診斷、早期篩查等産品和服務備受青睞;教育文娛和銀發旅遊成為消費新熱點,老年大學、文化娛樂和康養旅遊産品需求激增。“這些變化共同推動老年消費市場朝著更高品質、更個性化方向發展。”陳倩説。

  和銀發經濟相比,嬰童經濟早已是消費市場中極具活力的重要板塊。母嬰用品、早教啟蒙、親子運動、研學旅行等各類消費業態層出不窮,反映出家庭消費觀念的轉變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如何通過“一老一小”場景拉動消費升級?陳倩建議,構建代際融合的立體化消費生態。推動醫養、文旅、教育等産業跨界融合,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差異化需求,培育消費新業態,促進家庭整體消費升級;創新服務供給模式,重點打造“日間照料+幼兒托育+文娛活動”的複合型服務,在滿足家庭照護需求的同時,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實現服務供給提質增效。(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艷)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