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新觀察|紮根“粵”沃土 民企信心足
【編者按】民營經濟促進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對於穩定預期、振奮信心、凝聚力量,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動能,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央廣網推出“民營經濟新觀察”系列報道,通過權威政策解讀、跨領域專家訪談、典型企業案例等,透視法治力量如何破除隱性壁壘、激活創新動能、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穩步前行。
央廣網廣州5月24日消息(記者張順鵬 實習記者陳宇婷)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廣東擁有超1800萬戶民營經濟主體,數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無論是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還是在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民營企業都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在廣東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提供肥沃土壤的同時,民營經濟也為廣東構建科技産業互促共進、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貢獻了堅實力量。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簡稱“民營經濟促進法”)帶來所有利好政策,廣大紮根廣東的優秀民營企業信心幾何?又有哪些期許?近日,央廣網記者與多位來自廣東省各領域的民營企業家代表對話,聆聽企業家們對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見解、對行業發展的期待,以及企業將如何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在“經濟第一大省”共同開闢民營經濟發展的廣闊天地。
增強創新驅動 加快轉型升級
走進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廣州民營科技園,處處涌動著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力。這裡以白雲區0.7%的土地面積,貢獻全區超50%的工業産值。6500家民營企業聚集於此,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433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235家。
廣東雲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落戶該園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之一。2024年,雲韜氫能實現廣東氫燃料電池上機量與裝機量第一。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鐘蕾芳在接受採訪時談道,企業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等層面的大力支援。如廣州市頒發的“氫能18條”,包含加大對氫氣供應能力、加氫站建設和運營、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這為雲韜氫能全産業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民營經濟促進法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科技攻關,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科創人才培育等規定,解決氫能行業人才鏈與資金鏈需求,為突破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零部件精密加工等‘卡脖子’技術提供制度保障。”鐘蕾芳表示,未來,雲韜氫能將從研發創新、生態共建方向發展,堅信民營經濟發展“大有可為”。
同樣紮根廣州白雲區的化粧品製造領域民營企業詩妃集團,在研發技術方面擁有雄厚實力。集團董事長張申俊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強調“科技創新扶持”,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政策支援,將有利於破解成果轉化瓶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凱認為,在科技創新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支援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等規定,將為廣東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全新的機遇,大大緩解民營企業的資金流壓力,加速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轉化。
促進公平競爭 激發市場活力
民營經濟促進法規定,國家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這一規定讓農業企業尤為關注,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打破以往在一些領域面臨的隱性門檻。”農業産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粵旺農業集團董事長萬俊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在萬俊華看來,法律確立的全國統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使農企可平等進入農村物流網、智慧農業設施等領域,在全國各地建設冷鏈物流中心、農村新基建、智慧設施農業體系等,為農企提供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也為帶動農戶增收、帶動農業産業的全鏈條發展帶來了政策紅利。
位於廣州市增城區的廣東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順科智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對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打造公平競爭機制方面的細則高度關注。順科智連連接器事業部總經理梁仁浩表示,法律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與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結合,打破了傳統壟斷領域的“隱性壁壘”。例如,未來民營企業有望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設施開放項目和政府採購,真正實現“賽道開放”。
護航民營經濟 打造民企沃土
“無事不擾,有事必到”,這是廣東民營企業家對省、市、區各級政府部門的真切感受。
“以增資擴産項目為例,通過‘廣東省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廣東政務服務網’等平臺,企業可以實現‘立項備案’‘五證聯發’全流程線上辦理。通過‘五證聯發’,審批材料由29項減至15項,辦理時限從40個工作日壓縮至6個工作日。企業真正體會到‘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廣東速度。”梁仁浩感慨道。
有行政審批的“加速度”,更有政策直達的“精準度”。梁仁浩介紹道,僅2024年,企業就通過政策直達機制獲得多項政府補貼,這些支援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産能提升,讓企業切實感受到“政府圍著企業轉”的服務溫度。
除此之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稅率減按15%等一系列稅費政策,為企業帶來了“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援,幫助企業形成“初始投入—稅惠紅利—二次投入”的研發資金迴圈,盤活企業現金流,加快了核心技術的攻關進程。
作為孕育出一大批民營企業龍頭企業以及眾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的民營經濟發展沃土,廣東在護航民營經濟發展、改善營商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遠不止於此。
2024年年初,廣東發佈《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公平競爭、權益保護、改革創新、要素支援、企業規範等共七個方面提出30條措施,推動民營企業創新開放發展。今年2月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宣佈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標誌著廣東在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緊抓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出臺的契機,唐凱建議,廣東應將法律的各項規定落到實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如在服務保障方面,可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切實傾聽企業訴求,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同時,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為民營企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援,讓民營經濟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