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鏡觀迴響丨浦江奔涌傳薪火 海派融新納百川

2025-05-25 09:1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浦江潮聲涌,海派悠韻長

  在上海這片奇跡的熱土上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激蕩交融

  這座面向世界的中國舞臺

  脈動著守正創新、相容並蓄的文化活力

  2023年12月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聽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彙報時強調:

  紅色,是上海最鮮明的文化底色

  中共一大會址,石庫門小樓

  老漁陽裏、輔德里、成裕裏……

  承載上海紅色歷史的里弄銘牌

  蘊含著中國共産黨的“紅色密碼”

  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2022年10月31日攝) 。

  位於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號(原老漁陽裏2號)的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2023年6月9日攝)。

  位於上海市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原輔德里625號)的中共二大會址(2023年6月7日攝)。

  2023年2月15日,在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三(4)彩雲中隊主題班會上,中共一大紀念館工作人員和老師一起與孩子們互動。

  2024年6月15日,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演員在金爵盛典上表演。

  黃浦江澎湃,展現出江海的壯闊

  蘇州河溫婉,涵育著水鄉的柔情

  一江一河是上海人的城市記憶

  在保護中更新,在更新中保護

  經過連續多年的改造更新

  江河兩岸昔日的“工業銹帶”

  已然變為今天的“生活秀帶”

  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段的歷史建築群(無人機照片,2023年3月3日攝)。

  2024年9月28日,2024上海賽艇公開賽在蘇州河水域舉行。這是該賽事連續第四年在蘇州河舉辦,濱水公共空間的貫通和兩岸的建築,為賽事舉辦提供了完美載體。

  “祥泰木行”舊址重修後,建設成為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2025年5月14日攝)。楊浦濱江曾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的“搖籃”,數十幢工業遺存在更新中被別具匠心地保留下來。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5年5月14日拍攝的由煙草公司機修倉庫改造的公共空間“綠之丘”;下圖為2016年拍攝的改造前的舊貌(資料照片)。

  2025年5月14日拍攝的楊浦濱江東方漁人碼頭(無人機照片)。

  2025年4月14日在上海白玉蘭觀景臺拍攝的城市天際線(無人機照片)。

  都市繁華很近

  “詩和遠方”不遠

  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家門口“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間

  為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解鎖新場景

  2020年11月12日拍攝的朵雲書院觀景臺。有“雲端書店”之稱的朵雲書院位於上海中心大廈52層。顧客在這裡可以“抬頭看雲,低頭讀書”,並俯瞰黃浦江兩岸美景。

  2024年7月17日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南門拍攝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美內普塔站像,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把文物展品放在室外展出。該展是近20年來埃及在境外舉辦的最大規模文物展,其中95%以上的文物是首次來到亞洲,于2024年7月1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將持續至2025年8月。

  人們在上海徐家匯書院讀書(2025年5月17日攝)。

  2023年11月3日,一對新人在海派文化的代表建築武康大樓前拍攝婚紗照。

  2024年7月22日晚,遊客在電視劇《繁花》拍攝地——上海影視樂園“黃河路”夜遊。

  2024年12月7日,模特在“海派張園時尚文化周”中國青年設計師時裝秀上展示設計師服裝作品。時裝秀以張園建築主色調與設計線條為靈感,百年石庫門建築群落為背景,將茂名北路作為T臺秀場,獨具上海特色。

  2024年12月8日,一年一度的“銀杏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南廣場舉行。從2013年起,上海音樂廳利用銀杏自然景觀,每年策劃不同主題的音樂會,逐漸形成“銀杏音樂會”這一戶外音樂會品牌,以預約方式免費向公眾開放。

  2025年1月1日,2025上海豫園民俗藝術燈會正式亮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豫園燈會已成為上海標誌性新春文化活動和城市文化名片。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