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內外兼修”提升經濟內生動力與全球競爭力(經濟聚焦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2025-05-21 20:5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對國際經貿秩序造成嚴重衝擊。我國外貿企業出口承壓,出口轉內銷成為不少企業解決當前困難的重要選擇。促進出口轉內銷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企業在出口轉內銷過程中有哪些堵點、難點?各方如何綜合發力助企業“兩條腿”走路?記者連線專家學者進行探討。

  ——編 者

  對話嘉賓:

  桑百川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理論研究院院長

  董 超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

  郭迎鋒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出口轉內銷舉措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郭迎鋒: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通過激活內需、升級産業、搭建內外迴圈的“連接器”,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正在提升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與全球競爭力。未來,隨著市場一體化發展、制度銜接和産業融合,“內外兼修”將成為我國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

  出口轉內銷是我國外貿企業抵禦外部衝擊的關鍵手段,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戰略縱深為外貿企業的出口轉內銷提供了有效的轉型緩衝。例如,我國電商平臺正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幫助入駐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通過“數字橋梁”重塑産品價值鏈。

  出口轉內銷並非簡單的市場轉移,而是通過産業鏈、價值鏈、消費鏈“三鏈協同”,實現內外貿深度融合。例如,浙江義烏創新“市場採購+跨境電商+海外倉”模式,將國內渠道與跨境供應鏈耦合,帶動中小微企業內外貿一體化運營。這種雙向賦能不僅增強了産業鏈韌性,更通過技術溢出提升了價值鏈地位,最終實現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國際迴圈提升國內大迴圈效率和水準的目標。

  董超:當前我國企業出口環境複雜嚴峻,出口轉內銷成為應對當前國際經貿形勢、緩解外貿企業壓力的重要措施。

  外貿企業長期對接國際標準,通過內外貿一體化,在彌合同類産品國內外差異的同時,有助於推動形成“國內生産—國際需求”和“國際技術—國內應用”的雙向流動格局。同時,也能倒逼國內産業鏈提質增效,形成“國際標準—國內消費—産業升級”的良性迴圈,推動外貿企業從代工向品牌化轉型,助力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品牌強國”,通過“質優”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

  當前,為應對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從中央到地方正在為出口轉內銷提供政策與制度保障。例如,市場監管總局和商務部推動“同線同標同質”認證,鼓勵企業內外銷標準統一。這些舉措不僅幫助企業應對短期挑戰,更通過構建“政策引導—平臺賦能—企業創新”的協同機制,夯實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助力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促進出口轉內銷過程中有哪些堵點和難點?

  董超:在全球貿易格局深度調整、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國以“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為突破口,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助力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一些外貿優品以過硬品質逐步成為國貨潮品,但推進過程中仍需破解多重挑戰。

  存在國內外標準認證障礙。出口産品技術標準、品質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與國內要求不一致,成為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難點之一。例如,家電産品需重新取得國內3C産品認證,紡織品認證流程複雜導致上架延遲……儘管市場監管總局已推動標準認證等銜接,但全面打通仍需時間。

  開拓國內市場成本高企。出口轉內銷涉及供應鏈重塑、價格體系重構等多個環節,導致外貿企業市場開拓成本偏高。內銷面臨賬期長、回款慢等問題,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疊加融資門檻高、扶持政策覆蓋不足等問題,資金壓力較大;內銷渠道建立週期長,入駐商超、平臺、展會等進場費用較高。

  桑百川:出口轉內銷需要解決能不能內銷、由誰內銷、內銷給誰、如何化解內銷資金壓力等問題。這既需要外貿企業自身努力,也離不開政策、平臺、零售商、社會等多方協同助力。

  外貿企業擁有海外行銷渠道,但缺少內銷渠道,需要建立國內行銷體系,確立面向國內消費者的行銷方式。部分長期依賴海外訂單的外貿企業,缺乏國內行銷網路和品牌運營經驗。部分企業反映,雖然出口産品品質過硬,但因國內外設計規範、定價機制差異等,內銷難度較大;許多外貿産品在國內品牌知名度低或尚未建立國內品牌體系,可能陷入“低價內卷”,導致利潤空間壓縮。

  此外,外貿企業在資質獲取、渠道開拓、客戶培育等各環節都需要成本投入。一些外貿企業因海外訂單減少導致庫存積壓、現金週轉困難,無力開拓國內市場。

  助力外貿企業“兩條腿”走路,各方該如何發力?

  桑百川:出口轉內銷時,産品需要符合國內市場標準,取得國內認證。為讓外貿企業便捷順暢地獲得內銷資質,需要相關部門提高出口産品國際標準和認證的國內轉化率,促進相關規則制度的銜接融合,簡化認證流程,縮短認證週期,幫助外貿企業産品儘快取得國內市場準入資格。

  需要發揮政府部門內銷綜合服務平臺的功能,組織商超、電商平臺與外貿企業産銷對接等,搭建內銷渠道。同時,要發揮電商平臺優勢,建立內銷綠色通道,依託訂單直採、外貿專區、流量支援等舉措,實現出口轉內銷的供需快速對接。

  出口轉內銷,也意味著國內市場供給規模擴大,生産者的競爭加劇。為避免由此導致國內供給過剩,應當綜合施策,全面擴大內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準,改善公眾預期,暢通國內供需迴圈。

  相關部門要提供金融財政支援,如鼓勵銀行提供內銷專項貸款、保險公司對外貿企業提供多元化保險服務、用好外貿發展專項資金、對出口轉內銷提供專項補貼等,降低內銷成本,幫助企業渡過“資金關”。

  郭迎鋒:要立足優勢協同發力,破解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堵點卡點。

  推動標準銜接與生態共建。看短期,可以允許未達到我國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出口産品以自我聲明方式內銷,拓展“同線同標同質”産品範圍。看長期,應加強在技術標準、品質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方面的內外銜接和生態共建。

  提高政府政策支援精準度。加大政府在市場渠道、國內消費、財政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支援力度,落實好增財政投入、信貸規模、保險覆蓋和減房租、展位費、流量費的“三增三減”政策,全面降低開拓國內市場成本。

  加大全渠道多維支援力度。電商平臺、零售企業等應當積極總結經驗,在對接國內市場、品牌塑造、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更好支援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

  面對風高浪急的外部環境,通過政企協同發力、標準互通互融、全渠道多方賦能,相信能將外貿優品鍛造成國貨潮品,進而把國內統一大市場打造為外貿企業的堅強後盾。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