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夏時節迎豐收 小麥、稻蝦、西瓜解鎖農田增收“密碼”

2025-05-21 09:1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作為湖北省的商品糧生産大縣, 孝感市孝昌縣的13.8萬畝小麥迎來豐收。眼下,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組織機械設備加緊搶收,確保小麥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在孝昌縣鄒崗鎮群愛村的麥田裏,收割機正開足馬力穿梭作業,收割、剝殼、脫粒、裝車一氣呵成。

  孝昌縣某家庭農場負責人 付鵬程:我們機械收割,3分鐘就能割完一畝地,一天能收100多畝,糧食損耗很少,粉碎後的秸稈直接還田,相當於給土地施了有機肥,下一季種玉米能省不少化肥錢。

  付鵬程今年種植了800多畝小麥,由於全面推行深耕測土施肥、精選包衣種子等精細種植技術,加上各項科學田管措施落實到位,今年的小麥再次迎來豐收。

  孝昌縣某家庭農場負責人 付鵬程:我們的糧食平均畝産能夠達到1000多斤,總收成大概在80多萬斤,收成還不錯。

  據了解,今年孝昌縣共種植小麥13.8萬畝,為確保夏糧應收盡收,當地全面推廣機械化生産,共投入了2100余臺套收割機、旋耕機、拖拉機等,預計機械化收割率將達98%以上。

  新疆葉城:一田雙收一水兩用 稻蝦共生助增收

  這兩天,在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稻蝦共生”基地裏一片繁忙,農戶們正在同步進行水稻的插秧和小龍蝦的捕撈作業。這種“一田雙收、一水兩用”的稻蝦共養模式,提升了土地收益,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在村民李進軍家的100畝稻蝦田裏,駕駛員操作插秧機將秧苗精準插入淺水區,為了最大程度保障水稻分蘗空間,秧苗行距控制在25釐米。在旁邊的稻田環形蝦溝中,李進軍和其他村民正捕撈青殼紅螯的小龍蝦,這些小龍蝦一天的訂單量就突破500公斤。

  據了解,從2023年開始,當地引進新的水稻品種,並探索稻蝦生態種養模式。小龍蝦生長週期短,可以助力農戶增收,小龍蝦排泄物又可以成為優質肥料,改良稻田土壤,助力水稻發育,形成稻蝦共生互利的良性迴圈。

  葉城縣夏合甫鄉蘭幹巴格村村民 李進軍:實現了每畝小龍蝦100到150公斤,水稻500到600公斤,畝産能達到8000到9000元。今年我們要在原有的100畝基礎上,繼續在村裏承包350畝地,擴大種養規模。

  葉城縣夏合甫鄉黨委書記 王友川:稻蝦共作種養模式既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又提高了稻米的品質,下一步我們將擴大稻蝦規模,提高土地利用率。

  今年,新疆葉城縣“稻蝦共生”面積超5000畝,目前水稻播種工作已基本完成,稻田中,共養的小龍蝦也在陸續上市。

  山東高青:萬畝西瓜陸續成熟 組合種植促增收

  隨著氣溫升高,山東淄博高青縣1萬多畝西瓜陸續成熟,當地探索實施大西瓜和小吊瓜組合種植模式,助力農民增收。

  在淄博高青縣花溝鎮三利村的瓜棚內,記者看到,瓜農們忙得熱火朝天,色翠形圓的大西瓜很快就裝滿了車。

  花溝鎮三利村西瓜種植戶 張亮:摘了兩大車了,5萬多斤。今年價格還可以,晝夜溫差大,口感就好。

  採購商 朱吉斌:我從天津過來拉瓜,每年都來,這裡的瓜口感好,今年拉了一萬五千斤。

  高青縣北依黃河,適宜種植優質瓜果。記者從高青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今年高青縣西瓜種植面積為1.4萬畝,産量預計5.7萬噸。近年來,當地不斷學習探索引進新種植技術,從2021年開始,採用大西瓜和小吊瓜組合種植模式,大西瓜沿用傳統地面種植,小吊瓜則在空中吊蔓種植,同時增加有機肥的使用,西瓜的品質和産量穩步提升,常年銷往北京、天津、內蒙古、江蘇等全國各地。

  高青縣數字鄉村發展中心蔬菜産業與果業服務科負責人 張鑫:通過小吊瓜和大西瓜“一大一小”組合種植模式,從每年的3月中旬到6月底都可以銷售,這樣就延長了西瓜的銷售時間,提高了經濟效益,帶動瓜農在原有種植的基礎上增收10%到20%。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