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激揚文明的力量——“文博熱”一線觀察

2025-05-20 08:4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近年來,博物館正在積極適應變化,用可親可近的吸引力替代“高冷范兒”,以新面貌、新氣象讓逛展融入百姓日常。

  

  5月16日,遊客在山東省青州博物館參觀遊覽。新華社發(王繼林 攝)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主題展以數字技術為骨架、文物瑰寶為血肉,將長江三峽數百萬年的自然與人文歷史濃縮于方寸之間。

  

  5月10日,遊客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 李愛斌 攝

  3D復原技術將李白筆下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化為可觸可感的詩意畫卷,聲源復原技術更讓3000年前巴國的軍用打擊樂器之音穿越時空。

  “這個聲音它的提取是有難度的。因此我們當時先複製了一遍,採取聲源的復原技術把它提取出來,才能夠讓我們跨越3000多年聽到巴國的聲音。這是我們博物館文物活化利用的體現。”博物館解説員唐歡介紹。

  

  這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展出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李愛斌 攝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新推出的AI全息文物展櫃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廣西民族博物館資訊技術部主任徐光霽介紹,“它展示的是我們館的一面一級文物銅鼓,是三國的乘騎水鳥飾變形羽人紋銅鼓。在這個櫃裏面,我們不光可以展示這一面銅鼓的資訊,並且可以拓展到整個銅鼓這一類文物。”

  

  這是廣西民族博物館日前展出的三國乘騎水鳥飾變形羽人紋銅鼓。新華社記者 覃廣華 攝

  廣西被譽為“銅鼓之鄉”。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346面銅鼓,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古代銅鼓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徐光霽説,“現在我們看到的銅鼓都是有氧化的這種銅綠色的形態,我們通過這個小動畫也可以去除它的銅銹,讓大家可以看到銅鼓剛剛鑄造出來時金燦燦的樣子。”

  

  這是廣西民族博物館新推出的AI全息文物展櫃。新華社記者 覃廣華 攝

  在福州市博物館,“至寶通洋外——‘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文物展”展出的100多件展品,是從17000多件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選出的代表性器物,它們以青花紋飾訴説著海上絲路的傳奇。

  福州市博物館講解員張卓爾介紹了一件雛菊紋菱口盤。她説,“雛菊其實是義大利的一種花卉,是在19世紀由歐洲引入中國。但是在這件17世紀的青花瓷器上就可以見到雛菊紋這樣的形制,驗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和溝通。”

  

  5月14日在福州市博物館展出的雛菊紋菱口盤。新華社記者 林凱 攝

  近年來,“文博熱”持續升溫,逛博物館、遊遺址公園成為旅遊新風尚。前不久的“五一”假期裏,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60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當前,我國已進入博物館快速發展期。近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續增長。同時,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數達6248家,佔博物館總數91%以上,累計優惠觀眾100余億人次,是世界上享受博物館免費開放服務人口最多的國家。

  

  這是2025年5月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拍攝的後母戊鼎。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中國博物館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委張鵬説,“‘文博熱’,是向我們展示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對於公共文化服務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是發自內心地對於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認同和歸屬。”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它記錄過去,更映照未來,通過展覽和活動闡釋歷史文化、呈現社會變遷、凝聚精神共識,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為每個普通人提供豐沛的文明滋養。

  

  5月16日,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第四實驗小學的學生在盧龍博物館參觀學習。新華社發(劉滿倉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董琳娜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