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智慧農機“唱主角” 希望的田野描繪好“豐”景

2025-05-19 09:3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地處風沙半乾旱地區,保墑一直是農業生産的難題。近年來,當地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廣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條耕作業,使玉米産量得到顯著提升。現在,總臺記者苑競瑋就在通榆縣興隆山鎮一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示範田裏,讓他帶我們看看迭代升級的保護性耕作是什麼樣的,它又是怎樣提升糧食産量的?

  在吉林省通榆縣興隆山鎮的一處玉米示範田,當地搶抓晴好天氣,進行最後100畝玉米的播種作業。現場幾臺條耕機馬力全開,穿梭在廣袤的田野間。緊隨條耕機之後的播種機,依託搭載的北斗導航系統精準定位播種。不到十分鐘,十畝玉米田便完成從耕作到播種的全流程作業。據合作社的負責人介紹,3000畝的玉米田大約2周左右就可以完成播種。

  這片玉米示範田採用的是秸稈還田條帶耕作,什麼是條帶耕作?簡單來説,就是把秸稈進行歸行,一條形成秸稈覆蓋帶,另一條進行深松淺耕形成沒有秸稈的這樣條帶,在沒有秸稈的條帶上進行播種,這種方式就叫條帶耕作。秸稈覆蓋如同天然“保水罩”,既能減少水分蒸發,又能在降雨時儲存水源,為種子萌發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有效抵禦大風對表土的侵蝕。這也是保護性耕作的迭代升級。

  通過幾張圖片來了解升級前的保護性耕作。這第一張圖片是最開始的“秸稈還田全覆蓋免耕作業”,由於秸稈全部覆蓋在耕地上,雖然起到了保護耕層的作用,但是由於秸稈全覆蓋,導致地溫低,同時播種容易播到秸稈上,導致出苗率低同時造成減産。於是專家們繼續研究,升級成了“秸稈歸行寬窄行免耕”,但是在風沙大地區,大風會將秸稈刮到播種帶上,同樣會導致地溫低,影響産量。於是,對保護性耕作進行升級,同樣對秸稈進行歸行,進行少量耕作,對秸稈進行少量覆土,再經過播種鎮壓,使得秸稈不容易被風刮走。

  在吉林西部這種風沙半乾旱地區,採用條帶耕作的同時要應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它們是提升産能的黃金搭檔,也給糧食增産上了“雙保險”。合作社的負責人介紹,去年,他們3000畝的玉米都採用了這種技術,玉米産量從每畝從1400多斤躍升至1800斤,增産效果顯著。

  今年,吉林省保護性耕作面積新增200萬畝,總面積達4000萬畝,實施糧食單産提升行動,重點在吉林西部推廣“水肥一體化+條耕”重大增産技術,力爭到2027年增産糧食100億斤,推動吉林省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儘快邁上千億斤新臺階。

  河南鄧州:220萬畝小麥開鐮 多舉措確保顆粒歸倉

  眼下,河南南陽鄧州220萬畝小麥陸續成熟,種植戶們正趁晴好天氣開鐮收穫。為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當地相關部門組織調配各類收割機,保障麥收工作順利進行。

  在河南南陽鄧州構林鎮這處麥田,金黃的麥浪層層鋪開,麥穗 在陽光下熠熠生輝。4台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穿梭在麥田間,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成熟的小麥被快速收割、脫粒,金黃的麥粒從收割機的出糧口傾瀉而出,裝入一旁的運輸車輛。

  為確保夏糧能夠顆粒歸倉,當地相關部門提前謀劃,組織調配各類收割機5300余臺,同時對現有倉儲進行騰倉備容、烘乾塔進行提前檢修等工作,全力保障麥收工作順利進行。隨著當地麥收工作陸續展開,當地還成立農機手服務點,從物資、技術支援、後勤服務等方面提供保障,護航麥收工作順利開展。

  湖北襄陽:536萬畝小麥成熟 搶抓農時開鐮收割

  今年湖北襄陽小麥種植面積536萬畝,佔湖北省小麥總産量的一半。眼下,襄陽的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期,當地搶抓晴好天氣晝夜搶收。

  在襄陽市的一處萬畝高標準農田,5台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麥田裏來回穿梭,伴隨收割機的轟鳴聲,金黃的小麥顆粒歸倉。

  這兩天,來自陜西、安徽、河南等地的7000多臺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陸續進入襄陽,當地推出“全域開放”服務模式,政府機關單位、農機站、供電等部門為大家開放停車場、提供熱水、維修、充電、照明等服務,構建全天候“麥客之家”。

  為確保小麥顆粒歸倉,除了積極跨區引進的各類收割機7000台以外,襄陽全市也投入稻麥聯合收割機2.7萬台,共3.4萬台助力小麥機收率達到99.5%以上。

  安徽界首:農技專家紮根示範田 為夏糧豐收保駕護航

  近日,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安徽的冬小麥陸續進入灌漿期。為確保小麥豐産豐收,安徽界首市農技專家們走進田間,實地查勘小麥生長情況,為農戶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

  在界首市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區域試驗田,農技專家們仔細查看小麥的穗粒數、灌漿進度、病蟲害發生情況、土壤墑情等,指導農戶及時對小麥進行田間管理措施。今年的試驗田裏種植了來源於國家、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的,適應黃淮地區南片區域的小麥品種22個。

  同時,通過智慧農業平臺,農技人員還可以實時監測小麥生長各個時期的情況。據了解,今年界首市共種植冬小麥48.1萬畝,當地農業部門持續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密切關注小麥生長動態,為夏糧豐收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