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優品“轉內銷” 內外迴圈加速暢通
近期,美國濫施關稅擾亂全球貿易秩序。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紛紛行動,幫助外貿企業通過開拓國內市場渡過難關。外貿企業也緊抓拓內銷機遇,以積極行動直面風雨堅韌前行。
4月30日,貨輪在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裝卸集裝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協同發力 拓展市場
“出口轉內銷”,關鍵在於拓展市場。
4月中旬以來,“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在多地舉辦,數家電商平臺為外貿企業開闢極速入駐通道,各地商會組織、行業協會積極組織産銷對接活動……政府、行業協會和頭部企業協同發力,為外貿企業拓寬內銷新空間“穩舵護航”。
4月26日在啟動儀式現場拍攝的外貿企業與重點商貿流通企業對接簽約儀式。當日,外貿優品中華行湖北站暨“樂購湖北”消費季活動在武漢市漢口北國際貿易城啟動。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在南京“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現場,超5.2萬名觀眾來到現場。
4月19日,市民在活動現場參觀選購。當日,2025年“外貿優品中華行江蘇站”首場活動在江蘇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參展企業現場負責人汪洋介紹,“現場非常火爆的,我沒想到會來這麼多人,其中有很多專業客戶,我們也和他們進行了深入對接,下面很快會促成內銷的訂單。”
4月19日,工作人員在活動現場介紹吹風機産品。當日,2025年“外貿優品中華行江蘇站”首場活動在江蘇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江蘇南京一家蘇寧易購的門店,記者看到,“外貿拓內銷專區”已經設立,被佈置在了門店裏的顯眼位置。
蘇寧易購電商平臺事業部總裁王葵在採訪中表示,他們將進一步開放全國倉儲物流體系,為外貿企業提供倉配一體化服務以及優惠政策,最大化降低外貿企業的成本。
4月20日,在德賽集團物流園,工人操作叉車將鞋子産品裝車。新華社發(劉吉利攝)
在出口轉內銷商品快速落地線下渠道的同時,線上渠道也快速鋪開。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看到,“外貿拓內銷專區”也已經上線,為外貿企業與消費者供需兩端的“雙向奔赴”搭建了橋梁。
創新突圍 加快轉型
渠道打通了,商品還要賣出去才行,而國內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習慣和産品偏好,也對不少外貿企業構成了很大挑戰。
在浙江義烏的一家電商企業內,一場特殊的“師徒交接”正在進行。原負責北美市場的5人外貿團隊,如今轉型為國內電商平臺運營專員,由國內電商業務骨幹對他們進行全流程操作培訓。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鋻於近期國際貿易環境,公司決定將外貿團隊轉向國內電商賽道。
公司總經理助理徐程棟表示,他們將繼續開通5-7個國內電商賬號和店舖。“預計在今年年底之前,內銷的銷售額將佔到我們全公司的銷售額的80%-90%左右。”徐程棟説。
圖為義烏電商企業在對員工進行國內電商平臺運營全流程培訓。受訪者供圖。
像徐程棟一樣,通過電商賦能實現破局的企業在義烏還有很多。做戶外用品生意的朱悅來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入駐1688平臺不久的商戶,首月即斬獲5萬件訂單。
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戶朱悅來表示,因為國內外市場差異化的存在,他們可能會增加一些國內市場行銷人員,對産品也進行再設計,特別針對國內的一些用戶進行改良,以這樣的形式讓國內市場的生意做起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改變,其實我們只要做好自己,我們的生意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對國內市場非常看好。”朱悅來説。
金融支援 構建機制
資金鏈緊張,是不少外貿企業的“通病”。
商務部會同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出臺了幫助外貿企業拓內銷、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的“所有”政策,通過“政策+活動”雙輪驅動,對受到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加大市場渠道、國內消費、財政金融、服務保障等四個方面支援力度。
這是4月16日拍攝的第137屆廣交會展館。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將加大“真金白銀”的支援力度,推動“三增三減”。“三增”就是政府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支援,保險機構增加內貿險支援。“三減”就是推動減免困難企業的房屋租金、展位費、流量費,降低外貿企業內銷成本。
4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俞家棟、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介紹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品質發展政策措施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5月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強化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的融資保障。“強化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的融資保障,指導組建‘內貿險共保體’,推出專屬産品,推動內貿險擴面提額。多措並舉支援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為外貿企業拓銷路打開空間,助力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李雲澤説。
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介紹“所有金融政策支援穩市場穩預期”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建立全産業鏈協同生態也是構建內外貿一體化長效機制之一。浙江義烏創新“市場採購+跨境電商+海外倉+外綜服平臺+直播”模式,將小商品城的國內渠道與跨境供應鏈深度耦合,帶動中小微市場主體實現內外貿一體化運營。將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全球供應鏈網路有機結合,有助於培育具有內外貿一體化能力的産業生態。
2月9日,義烏國際商貿城的一家飾品店舖工作人員通過手機直播平臺銷售産品。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2025年2月9日,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家商鋪負責人展示一款熱銷海外的AI智慧穿戴設備。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浙江義烏市佳鏡有限公司負責人黎雄飛告訴記者,他們今年前四個月比去年多30%的收益。“我感覺有平臺的支援、有國家政策的支援,再加上我們國內也有14億人口的一個大市場,還是很有機會的。”黎雄飛表示。
舞龍隊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廣場進行表演(2025年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超大規模消費市場一直是我國經濟的重要優勢之一。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8萬億元。面對如此廣闊的國內市場,“內外兼修”成為大趨勢。據統計,2024年我國有出口實績的數十萬家企業中,接近85%的企業同時開展內銷業務,內銷金額佔銷售總額的近75%。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馮碧梅在採訪中表示,內外貿一體化産生“三鏈協同”效應。一是增強産業鏈韌性,對衝外部風險,釋放産能潛力;二是以技術溢出與標準引領拉動價值鏈升級;三是以品質供給激發內需潛能實現消費鏈重構,促進國內供應鏈整體提質增效。
4月27日,參展商(左)在活動現場向採購商介紹商品。當日,“2025湖南內外貿一體化融合發展博覽會暨外貿優品中華行湖南站”在湖南株洲國際會展中心正式啟動。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