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觀察丨“新關稅政策帶來的痛苦會是上一次的50倍”
連日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洛杉磯、紐約、丹佛、芝加哥和費城等多地民眾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反對美國政府的多項政策。
抗議民眾表示,美國政府推出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實施僅一個月,便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美國廣播公司報道截圖
“現在的狀態是:停下來,觀望”
儘管美國政府聲稱實施關稅政策旨在保護本土産業,但從實際效果看,關稅政策已迅速引發連鎖反應,波及供應鏈、消費品價格以及中小企業運營。
美國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之一長灘港首席執行官馬利奧 科德羅近日表示,目前該港吞吐量正急劇下降,狀況比新冠疫情期間還要嚴重。
科德羅:“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取消了34個6月份的航次,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我們在疫情期間的取消量,那時候可是供應鏈遭遇到的最危急時刻。”
科德羅補充道,受關稅影響,他們公司可能要額外承擔1億至3億美元的成本。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截圖(題圖為馬利奧 科德羅)
在鄰近長灘港的美國第一大集裝箱港——洛杉磯港的情況同樣嚴峻。
由於關稅影響,5月份該港已有17個航次、22.4萬個集裝箱被取消。而到6月份,已確認有12個航次被取消。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 塞羅卡説,消費者將受到影響。
塞羅卡:“未來兩周內,我們的進口業務將下降大約三分之一,隨後的一週降幅可能高達40%。大多數美國進口商表示,他們已經停止從中國發貨,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接受商品成本翻兩倍半的局面。”
塞羅卡強調,由於“來自華盛頓的消息幾乎每小時都在變化”,很難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現在的狀態是:停下來,觀望”。而從零售角度看,美國目前的庫存大約還能維持六到八周,之後,“貨架將空空如也”。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截圖(題圖為吉恩 塞羅卡)
此外,港口運輸業也受到衝擊。
港口卡車運輸協會首席執行官馬特 施拉普表示,關稅政策若繼續下去,將嚴重影響整個物流行業,“卡車公司將失去業務,倉庫也沒有存儲業務,甚至連碼頭裝卸工也沒有那麼多工作了”。
美國阿克西奧斯新聞網報道截圖
美國關稅政策導致民眾生活全方位受衝擊
關稅政策引發的經濟震蕩逐漸傳導至消費層面。
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長明顯放緩。
對普通美國人而言,關稅政策最直接的衝擊體現在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服裝、鞋類作為嚴重依賴進口的商品首當其衝。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未來一年,美國服裝價格可能上漲65%,鞋類價格漲幅可能高達87%。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報告截圖
5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終止對中國小額包裹的免稅政策。一些電商平臺不得不重組物流體系,部分産品價格上漲了一倍多。一些外國品牌已停止向美國發貨,一些中小企業甚至選擇退出美國市場。
《貿易戰:集裝箱不會説謊》一書的作者勞瑞 拉羅科表示,未來幾個月,美國消費者還將面臨更大範圍的漲價和更多商品的短缺。
拉羅科:“進入六月,你會看到更多我們以前習慣在網上買的很便宜的商品遭受衝擊,比如快時尚産品、比如亞馬遜上的商品。原因在於,小企業沒辦法提前大量進貨、囤貨。美國七月份的‘開學季’是一個關鍵節點,父母開始給孩子購買校服和學習用品,書包、筆電等,所有文具的價格都會受到影響。”
勞瑞 拉羅科與《貿易戰:集裝箱不會説謊》書籍封面
事實上,零售和日用品市場早已響起警鐘。
沃爾瑪、塔吉特等大型零售企業高管紛紛呼籲美國政府儘早達成關稅協議,否則美國商場要麼“貨架空空”、要麼“價格飛漲”。
統計顯示,在行業層面,關稅不僅沒有帶來製造業回流,反而加重了原材料依賴型行業的生存壓力。美國30%的藥品原料依賴進口,文具、服裝、電子産品等多個行業企業主坦言,難以在本土尋找替代供應鏈。
以藥品行業為例,美國醫藥健康與生物科技投資領域業內人士卡爾 裏祖托分析指出,所謂的産業“回遷”根本無法實現,因為美國現在根本沒有能力實現藥品研發和製造本土化。
資料圖:卡爾 裏祖托
此外,受關稅政策影響,美國資本支出也在受挫。
不少中小企業主反映,關稅給他們帶來嚴重的財務負擔,直言“熬不過美國政府所説的所謂‘短期陣痛’”。
還有分析指出,企業是否能在動蕩中維持運營與投資,將直接關係到美國經濟的中期穩定與長期活力。受此影響,未來美國民眾將繼續面臨消費成本上升、服務縮水與就業壓力疊加的“三重困境”。
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賈斯廷 沃爾弗斯進一步指出,關稅政策如果繼續下去,將給美國經濟帶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也將全方位地改變美國人的經濟生活。
沃爾弗斯:“關稅越高,我們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就越少,新關稅政策帶來的痛苦將是特朗普上一個任期的50倍,因為這次關稅不僅高得多,而且針對所有國家的所有商品——這就意味著你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將受到影響。”
賈斯廷 沃爾弗斯(圖自密歇根大學官網)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
記者丨原丁
編輯丨林維
簽審丨蔡耀遠
監製丨關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