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記者手記丨走訪中國首個援外地質公園項目

2025-05-04 20:4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達累斯薩拉姆5月4日電 記者手記|走訪中國首個援外地質公園項目

  新華社記者金正 華洪立

  位於坦尚尼亞北部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因其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而享有“非洲伊甸園”的美譽。“死火山會‘活’過來嗎”“火山口內的水從哪來”……瀏覽火山口觀景平臺旁的解説牌,記者發現,除了有坦尚尼亞官方語言斯瓦希裏語和英語介紹,牌上還印著中文介紹和“中國援助”標識。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站在火山口一處新建的觀景平臺俯瞰,廣袤的谷底恰似一幅徐徐展開的自然畫卷:在雨後的藍天白雲映襯下,澄澈的湖泊宛若寶石般鑲嵌在草原上;成群的角馬、斑馬與羚羊等野生動物化作一個個黑點,如同律動的音符,在天地間奏響著一曲原始而壯美的生命樂章。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是坦尚尼亞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地質特徵、生態景觀以及珍貴的考古遺跡聞名於世。然而,這樣一個兼具自然與文化雙重價值的地質公園,因配套基礎設施條件欠佳、景區資訊展示不夠充分、原有展廳地質科普內容偏少等問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2年的評估中被亮“黃牌”警告,面臨摘牌風險。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關鍵時刻,中國伸出了援手!援坦尚尼亞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項目于2023年6月正式啟動,由中國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組織實施並監督管理。項目包括技術援助和基礎設施援助兩部分,分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和中鐵二十五局承擔。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這是中方首次實施地質公園類對外援助項目,通過開展地質遺跡調查與研究、編制公園總體規劃、培訓當地工作人員等軟性援助,以及修建博物館、觀景平臺和解説牌、萊托利古人類遺跡保護設施等硬性工程,助力該地質公園2024年12月順利通過再評估。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記者在採訪期間,聽到最多的關鍵詞就是“合作”。由於此前從未有過類似援外地質公園項目的先例可借鑒,中方施工團隊雖大多是身經百戰的“老海外”,但在項目啟動伊始,仍猶如初次投身海外建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時間緊,任務重!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我們和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團隊加強溝通,雙方按照各自任務節點提出需求,互相協作配合,與坦方工人一道克服物資匱乏、設備調配難度大、雨季施工困難等挑戰,確保工程進度穩步推進。”中鐵二十五局援坦尚尼亞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項目技術組組長徐江博説。

  

  這是4月26日拍攝的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風光。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截至目前,技術援助部分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今年11月完成。基礎設施援助部分也已完成絕大部分施工任務,目前正開展博物館展陳佈置,預計6月完工。博物館建好後,將成為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的標誌性建築,也將成為遊客到訪地質公園的必經之地。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拍攝的中企修建的解説牌。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走進博物館的施工現場,工具敲擊聲此起彼伏,中坦施工隊伍正全力投入展廳隔斷搭建與展板安裝工作。展廳將利用數字化技術,系統呈現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的地質演化歷程、生物多樣性資源以及古人類文明遺跡,為遊客打造多感官沉浸式體驗,成為向世界展示這片神奇土地的重要窗口。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拍攝的中企修建的解説牌。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等博物館開放後,我要第一個帶家人來看看。”當地工人西蒙摩西站在博物館效果圖前對記者説。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記者在參觀期間,有時還能捕捉到一種若隱若現的中式美學。博物館主體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地質公園內的倫蓋火山,而內庭和內廊的設計則借鑒北京天壇祈年殿和福建土樓,同時融入非洲部落傳統紋樣作為裝飾元素,實現了中非文化的有機融合。博物館的建設充分貫徹了節能環保理念,不僅採用光伏技術實現部分電力供給,還選用高性能保溫材料等綠色建材。

  

  這是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拍攝的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南部非洲地質調查合作中心副主任孫凱説:“這個項目既能提升當地地質科研水準,促進旅遊業發展,又能向世人展示地質遺跡保護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一名工人在博物館施工現場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我聽説地質公園的博物館、觀景平臺以及許多保護設施都是中國援建的,真的很了不起!”當地遊客基托伊姆比塞是一名中學地理老師,他在景區門口接受記者採訪時豎起大拇指説,“這個(地質公園)項目讓課本知識變得生動而具象。將來在課堂講解地質遺跡、文化遺産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概念時,我可以借助這個案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理論在現實中的具體應用。”

  

  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中鐵二十五局援坦尚尼亞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項目技術組組長徐江博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當地工人西蒙摩西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4月26日,在坦尚尼亞阿魯沙恩戈羅恩戈羅-倫蓋地質公園博物館,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南部非洲地質調查合作中心副主任孫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