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經評論:“假日經濟”再現“流動中國”的活力

2025-05-03 11:3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隨著“五一”假期到來,“流動的中國”活力再現。從北國邊陲到江南水鄉,從傳統古城到新興小鎮,遊客們用腳步丈量大好河山。各地紛紛推出消費新場景、新産品、新體驗,並出臺惠民舉措,推動文旅市場熱度節節攀升。

  文旅消費不僅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五一”,文旅市場亮點頻現,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特徵:長線遊熱度飆升,山西繁峙千年壁畫探秘、雲南騰衝雨林徒步等特色玩法備受青睞;“小城遊”持續火爆,吉林白山的靜謐、海南文昌的椰風海韻、新疆喀什的異域風情……這些小城憑藉“錯峰避堵、深度體驗”的優勢吸引著大批遊客;跨境遊雙向升溫,入境遊便利化與離境退稅政策,推動來華購物成新趨勢,與此同時,中國遊客的足跡也遍佈世界各地。

  近年來,文旅消費持續升溫,不僅為消費者帶來多元體驗,更催生出眾多消費熱點。從需求側看,公眾休閒需求顯著增長。2024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已超1.3萬美元,從國際上看,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服務消費需求將會加快釋放。以前大家逛街主要是為了買東西,現在是哪好看、好玩、好吃就去哪,消費者不僅追求“性價比”,更注重“心價比”,願意為獨特的體驗和內心的愉悅買單。例如,Z世代將“票根經濟”玩出新花樣,“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潮流,催生了演出場館周邊3公里“酒店+After Party(社交聚會)”經濟圈,為文旅消費注入新活力。

  從供給側看,創新供給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天津打造海河沿岸消費走廊,西安“長安十二時辰”用數字技術喚醒盛唐記憶,湖北宜都將老廠房變身文旅新地標,遼寧興城推出沉浸式夜遊演出……各地因地制宜,拓展多元消費場景,滿足遊客多層次需求,推動文旅消費蓬勃發展。

  假期是觀察中國社會和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文旅市場供需兩旺,印證我國旅遊市場的強大韌性與內需潛力。但還要看到,“五一”假期對不少地方而言,是經濟發展的“大考”,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文旅IP雖然熱度較高,但影響力和傳播力仍顯不足;不少地方文旅開發陷入同質化困境,建築群似古非古、小商品千篇一律,容易造成遊客審美疲勞。

  面對這些挑戰,如何進一步豐富優質文旅供給、培育消費新增長點?一方面,需精準把握新興文旅需求,豐富供給內容,突出自身特色。針對“Z世代”追求“悅己”、老年群體康養旅居需求旺盛等特點,提供細分産品與服務。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以提升旅遊品質為目標,深挖潛力、補足短板,實現“近悅遠來”。同時,加強市場監管,既要吸引遊客,更要留住遊客。只有完善旅遊公共設施,提升景區服務水準,優化消費環境,才能讓文旅消費持續煥發生機。

  旅途通達,人暢其行。“假日中國”在流動中彰顯蓬勃生機。未來,需持續洞察需求變化,讓更多遊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充分釋放文旅消費的巨大潛力。(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