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追尋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英雄足跡

2025-04-29 23:2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臺北4月29日電 題:追尋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英雄足跡

  新華社記者楊曉靜、劉斐

  1661年4月末,鄭成功登陸臺灣。在臺灣,鄭成功兼具民族英雄、開墾臺灣先祖、地方神明與神話人物的特質,以他名字或封號命名的學校、街道、地名數不勝數,彰顯他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在臺南市,鄭成功登陸寶島初期的眾多文物古跡構成了臺灣社會的特殊記憶場域,也見證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聯結。

  這是臺南安平古堡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雕像(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鄭成功祖籍福建南安,出生於1624年,同年荷蘭殖民者佔據臺灣南部。1661年至1662年初,鄭成功揮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勳。

  臺南市中西區的赤崁樓是鄭成功踏足寶島的“始跡樓”。這裡前身為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是控扼臺江內海的戰略要衝。364年前,鄭成功率軍從臺灣西南沿海進入臺江內海,“先克此城”。清代,這裡增建了海神廟、文昌閣、蓬壺書院等中式建築,與殘剩的荷蘭式基座交織成獨特的歷史拼圖。

  如今,地處鬧市的赤崁樓已不見昔日“登臨眺遠,波光輝映,雲影徘徊”的夕照美景。2022年動工的兩階段修復工程尚未完工,院內散落著多塊清代碑碣和鄭成功墓道石馬,九座“清乾隆滿漢文禦碑”也被腳手架遮擋。作為僅開放的兩處古跡之一,文昌閣內陳列著“普羅民遮城”模型及歷史圖文影像資料,遺憾的是,對鄭成功復臺曆史著墨不多。

  這是臺南安平古堡石碑(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位於安平區的安平古堡,前身是荷蘭人的防禦要塞“熱蘭遮城”,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改稱安平鎮,將內城作為治臺中樞。走進古堡,“民族英雄鄭成功”雕像依然氣宇軒昂,古堡僅存的城墻殘垣盡顯滄桑。導覽圖上的“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如今已被改為“熱蘭遮城博物館”,館內展示的歷史沿革資料及相關文物也多以荷蘭為“主角”陳述。

  著有《臺灣史》一書的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説,鄭成功不但提出收復臺灣的法理論述,並且是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的身份與荷蘭人簽訂條約,西方世界史據以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鄭成功在島內被譽為“開臺聖王”得享香火,與他相關的民間故事也廣為流傳。收復臺灣後,他帶去大批移民,團結各族同胞,嚴法紀、廢苛稅、編戶籍、辦學校、興軍屯,開創了治理臺灣新紀元。

  位於開山路的延平郡王祠,相傳為民間感念鄭成功開臺功績所建。祠內鄭成功神像目光堅毅,門上“振興中華”四個大字彰顯民族大義。圍墻上貼著鄭成功的生平事跡介紹和相關歷史圖片,講述他的功績。

  這是臺南延平郡王祠大門(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遺憾的是,祠內“鄭成功文物館”在2023年被改為臺南市博物館,不再單設鄭成功文物展區。但入口處一座名為“屈服”的雕塑引人注目——鄭成功昂首挺胸,荷蘭殖民者單膝跪降。

  “這座雕塑展現了鄭成功擊敗荷蘭人的英雄形象。”館內一名志工介紹説,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時展現了中國人的氣概。

  “鄭成功收復臺灣,使中華文化在臺灣生根壯大。”臺灣鄭成功文化協會理事長鄭昭明説,驅逐殖民者後,鄭成功恢復中國行政體系、弘揚中華文明,這是他被譽為“開臺聖王”的重要原因。

  延平郡王祠每年都舉行紀念鄭成功的祭典,島內拜祭鄭成功的宮廟社團如今有170多個,信眾達200多萬。

  這是臺南鄭成功祖廟(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在延平郡王祠外,一座“泉州白”花崗岩製作的“馬上成功”雕像巍然矗立,見證了一段海峽兩岸的雙城情緣。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向臺南市延平郡王祠贈送了這座耗資近千萬元新台幣的雕像,寄望發揚鄭成功精神,為兩岸百姓謀福利。

  離延平郡王祠不遠的鄭成功祖廟,承載著鄭氏家族的榮耀。這座始建於1663年的祖廟為傳統閩式平房,門前的鄭成功銅像與北京臺灣會館的分像出自同一模具,正殿內擺放的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廈門思明區鄭成功文化節等紀念牌講述著兩岸鄭氏後人的交流故事。

  “兩岸百姓對民族英雄的質樸情感不可辜負。”鄭昭明説,鄭成功的功績在兩岸長期傳頌,相關紀念活動啟示後人。

  這是臺南鄭成功祖廟門前的鄭成功銅像(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説,鄭成功文化、閩南文化、臺灣文化同根同源,是維繫兩岸血脈親情的重要文化資源,更是溝通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梁。

  然而,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為推行“臺獨史觀”,歪曲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光榮歷史,甚至給這位民族英雄貼上“殖民者”的抹黑標簽。

  “對鄭成功歷史地位的評價含糊不得。”鄭昭明説,民進黨推行“去中國化”以來,鄭成功的歷史功績被淡化甚至視而不見。當局在紀念活動名稱中以“來臺”代替“開臺”,意在將他歪曲為“外來者”,妄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繫,“這是行不通的”。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