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何以中國 | 武夷山水作答,千年文脈可觸

2025-04-21 21:58: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武夷山國家公園 林輝 通訊員 梁天雄 攝

  巍巍青山,如黛如畫;物華天寶,人傑地靈。4月19-23日,來自中央、省級和福建各地市50余家主流媒體記者齊聚南平,以“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為主題,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采風之旅。一幅文化與自然有機融合、交相輝映的詩意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一活動的舉辦,有助於全面展示八閩文化與自然的氣韻和風采,以及“閩山閩水物華新”的新時代盛景,對打造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具有重要意義和長遠影響。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2025“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為何是在南平?

  在八閩大地的版圖中,地處閩江源頭的南平,宛如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獨特光芒,不僅是福建生態屏障、武夷山“雙世遺”和國家公園所在地,也擁有世界級的自然生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茶文化魅力。時間的指針撥回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福建考察,首站就來到南平武夷山,讚譽“這裡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山水之間,文脈悠長,武夷山無疑是南平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擁有“碧水丹山”的獨特景觀風貌,是朱子理學的發源傳承地、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早期古閩族人的主要活動區,既承載著自然的瑰麗,又蘊藏著文化的深厚。與此同時,武夷山國家公園,是中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地的國家公園。“何以中國”探尋這裡,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可以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解開“何以中國”之問的密碼。

  何以中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南平武夷山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魅力獨特、詩意盎然。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8%,野生脊椎動物種類達769種,野生高等植物種類達3404種,是眾多珍稀動植物的家園;摩崖石刻鐫刻在峭壁之上,歷經風雨的洗禮,依然清晰可見,是書法藝術的珍品、中華文化的瑰寶;大紅袍、水仙等武夷岩茶,以獨特的“岩骨花香”,征服了無數茶客的味蕾,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獨特的朱子文化影響中國、遠播海外,是中華文化的千年泉源……南平武夷山,不僅僅是一片山水之間的美景,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長卷。跨越千年、生生不息,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歷史與現實交織融合,為“何以中國”標注下清晰印記。

  何以中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南平始終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産世代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目標,不斷推動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比如,通過建設“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以“外圈”生態屏障守護武夷山國家公園這個“內圈”,並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水準,不斷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現如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在南平的青山綠水間徐徐鋪展開來,這是“何以中國”的有力回答,也是“閩山閩水物華新”的現實鏡照。

  “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路主題宣傳活動在福建南平舉辦絕非偶然,作為福建的縮影,南平這片土地濃縮了八閩大地的文化精髓與自然稟賦。因為解開“何以中國”之問、讀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深入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準確把握千年文韻和現代經濟和諧共生的秘訣。以活動的舉辦為契機,走進南平這片神奇的土地,解開“何以中國”之問,領略文化與自然“詩意融合”之美,“閩山閩水物華新”的新時代盛景必將為更多的人所熟知,更好凝聚“一起向未來”的共識力量!(王玉星)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