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中國行|江蘇大遺址保護:讓歷史文化遺跡“活”在當下

2025-04-18 20:18:00
來源:交匯點新聞
字號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江蘇坐擁22項“十大考古新發現”、13處國家大遺址,始終將大遺址保護視為傳承文明基因、塑造文化自信的核心工程,讓每一處遺跡都成為“何以中國”的生動注腳。

  今年3月初,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實施,明確提出土地出讓或劃撥考古前置、“加強文物價值闡釋與傳播”等要求,如何守護文明根脈、讓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十四五”以來,江蘇通過考古前置累計原址保護文物點200多處,推動1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更以數字化技術為遺址構建“數字生命”,讓歷史文化遺跡在現代社會“甦醒”。這些探索不僅呼應了文物保護法的立法精神,更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考古前置”築牢遺址保護防線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規定,在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區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進行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前,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區域,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及時劃定並動態調整。

  在江蘇,“考古前置”的做法已實施多年。所謂“考古前置”,就是將考古調查勘探的工作,前置到土地供應前,建設用地從“先出讓,後考古”變為“先考古,後出讓”。一批重要的考古遺址因此得以保全,並在之後的城市建設中發揮出“長尾效應”,“考古之慢”與“建設之快”在觀念的改變中得以辯證地看待。

  2023年12月,遵循“先考古,後出讓”制度,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相城區元和街道一處待出讓地塊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揭示出一處宋元至明清時期制陶窯業遺存——陸慕宋涇橋南遺址。據悉,從2016年以來的歷次考古,已經逐步“拼接”出元和塘兩側一座大型窯業遺存——元和塘古窯群遺址,此次發現的陸慕宋涇橋南遺址正是屬於元和塘古窯址群的一部分。元和塘古窯群遺址是從宋代開始一直使用到清代的地方官窯,也是目前蘇州發現的分佈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窯業遺存。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考古管理處處長丁長偉告訴記者,元和塘古窯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第一批江蘇省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項目,規劃建設的元和塘古窯考古遺址公園將通過構建全面的遺址價值體系,總結提煉出元和塘古窯遺址的核心價值。“可以預期,這一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無疑將促進地方人文經濟的進一步雙向奔赴。”丁長偉説。

  清明節假期,位於淮安市淮安區的淮安大運河板閘遺址公園遊人如織,人頭攢動。作為全國唯一一處木板襯底且保存完好的水閘遺址,板閘遺址貫穿了明清兩代,見證了大運河的風雨滄桑。板閘遺址的發現可追溯到11年前,工人在施工中無意發現了地下的條石,很快,施工現場變考古現場、城市建設讓步于文物保護。淮安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李博介紹,在開發建設中發現文物,隨即調整方案,實施遺址原地保護,在淮安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從2014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板閘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發現明代水閘、古河道、河岸、河堤、鈔關碼頭、建築基址和沉船等遺存,出土不同時期的瓷器、鐵器、銅錢、石構件等各種文物3000余件,以日常生活用具及運河生産工具為主。

  考古發掘結束後,淮安市文物部門對板閘遺址實施露天帶水保護,其餘部分進行原址回填保護並地面進行復原展示。2023年10月,板閘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很快化身為大運河邊新的文旅網紅打卡地。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賀雲翱早在2018年就提出“考古前置”在全國推行的提案。他告訴記者,“考古前置制度,江蘇在全國先試先行,成績突出,是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念的寶貴探索和有效踐行。”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2020年以來,全省基本建設工程考古中新發現地下文物點900多處,共組織基本建設工程考古發掘700多項(次),發掘面積80余萬平方米,共出土文物標本170000件(套),對200多處文物點實施了原址保護或異地保護。

  科技賦能,讓大遺址保護更有“數”

  數字技術正重塑大遺址保護範式,通過高精度數據採集技術實現遺址本體毫米級數字存檔,建立可永久追溯的數字基因庫,推動文化遺産在數字維度實現永續傳承。同時,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也在不同專項條款中,強調以數字化手段破解“保護與利用”矛盾,推動文物從“實體守護”向“數字永生”升級,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貢獻中國方案。

  徐州土山漢墓(二號墓)保存較好,是我國東漢諸侯王陵墓考古的重大發現,入選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工作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多學科合作和數字化技術應用,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考古資訊,考古團隊與國內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針對土遺址、磚石質文物、漆木器、動植物、絲織品、金屬器等開展科技檢測和保護工作。發掘過程中注重運用數字化手段,在整個墓室上方安裝延時攝影裝備,全程記錄墓葬發掘過程,在關鍵節點對重要遺跡進行三維數字化掃描,為遺址保護與學術研究提供了關鍵支撐。

  2014年墓室發掘階段,項目組採用三維鐳射掃描器對墓葬本體及周邊環境進行毫米級掃描,針對墓室券頂、黃腸石墻等脆弱結構,同步開展多光譜成像與地質雷達探測,精準識別砌築工藝與病害特徵,全面準確復原了陵墓的營建過程、建築結構、建造方法等。2024年以來,針對土山漢墓出土的三具漆木棺,由於漆木棺材質原因,起翹、脫落、破碎程度嚴重,穩定性極差,修復團隊在實施保護加固的同時,擬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通過高精度鐳射掃描設備,進行數字化拼接虛擬復原漆木棺形制,為將來土山漢墓遺址博物館的多元化、數字化展示提供基礎。

   徐州博物館原館長、土山漢墓發掘負責人李銀德告訴記者,數字化模型不僅揭示了墓葬營建細節,該模型還整合至徐州博物館“智慧展廳”,觀眾可通過VR設備沉浸式探索墓室結構,虛擬復原出土玉衣穿戴過程。

  作為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通過數字技術幫助南京城墻實現全生命週期的精細化管理。

  在中華門城墻下,一尺長的裂縫儀,實時監測城墻裂隙變化,數據通過5G網路自動傳輸到監測預警平臺上。25.1公里長的城墻,全線安裝263套自動化監測設備,不間斷監測1575個點位,對城墻本體位移、膨脹、沉降、裂縫等方面數據進行及時採集並分析。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馬麟介紹,2022年南京城墻搭建完成“南京城墻一張圖”文物資源管理平臺,利用三維鐳射掃描、傾斜攝影等數字技術,對城墻本體與周邊環境進行測繪、掃描、建檔、建庫,實現全維度文物數據資訊採集。南京城墻的向量底圖、遙感影像、360度全景數據,以及南京城墻分段示意圖、歷代城門匯總圖層等數據,在該平臺上一目了然,為國內外同類型文化遺産地提供文物精細化管理的模板。

  考古遺址公園,讓遺址走近你我

  “加強文物價值闡釋與傳播”,這不僅是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的明確要求,也是我省近年來,在“考古+”視野下,探索考古遺址活化利用發展路徑、促進文物保護和文旅發展共生共榮的宗旨。隨著一個個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文化遺産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融入現代生活。

  在蘇州工業園區陽澄湖南岸,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以江南史前文化脈絡為線索,構建了一部“活態史書”。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也是首批江蘇省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之一,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于2022年6月建成並面向社會開放。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通過復原馬家等各文化時期的稻田場景,用稻草扎制“古農人”雕塑,讓遊客直觀感受新石器時代的農耕圖景。

  憑藉獨特的文化體驗,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考古成果的展示地,更成為公眾觸摸江南文化源頭的“行走課堂”。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聯合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蘇州吳文化博物館等策劃草鞋山考古研學系列活動,帶領青少年及考古文化愛好者看遺址、觀文物、修陶器,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讓歷史文化“活起來”。2024年,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創新推出“AR數字遊園”項目,遊客佩戴眼鏡即可“穿越”至史前,目睹先民建造房屋、制陶制玉的故事場景,實現科技與文化的深度交融。

  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戚瑤亮告訴記者,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圍繞打造“四時有景、內容豐富、兼具傳統與當代”的新型空間,策劃舉辦春日遊園會、夏季音樂會、豐收嘉年華、大地藝術季、中小學生創意作品徵集、草鞋山文化大講堂、公眾考古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社區活動和教育活動,線上開設《文物會説話》《尋跡草鞋山》《考古進行時》《器説文明》等品牌專欄,累計吸引線上線下約200萬人次參與,逐步成為探源江南文化的首選地,展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面對吳越文化遺存的保護與當代發展命題,無錫市以系統性思維重構大遺址保護範式。在《鴻山墓群保護總體規劃》框架下,通過空間治理創新與文化基因解碼,探索無錫鴻山遺址保護與發展的創新路徑,破解文化遺址“靜態封存”困局,實現考古遺址從歷史標本向生活場景的創造性轉化。

  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副研究員劉嫣歆告訴記者,針對56萬平方米土墩墓群,博物館採用“微擾動、深闡釋”保護策略,融合保護與發展:九曲河片區以“原狀保護+生態融合”為原則,設計鄉野步道與水網遊線,將56萬平方米的土墩墓群轉化為露天考古課堂;長三角數字遊民社區盤活25棟閒置農房,吸引遠端辦公群體入駐,使考古遺址區從“文化孤島”升級為“創新社區”。這種“保護中開發、開發中傳承”的模式,讓文化遺産真正融入現代生活。通過這些創新的場景設計,鴻山不僅保護了遺址,也為公眾提供了全新的文化體驗空間。

  賀雲翱教授認為,文化遺産保護不應是孤立的守護行為,而需構築立體保護與利用體系。南京明東陵考古遺址公園、如東國清寺考古遺址公園、揚州城考古遺址公園、六朝石頭城考古遺跡展示館……上世紀90年代以來,賀雲翱教授在省內主持了多次重要考古發掘,親眼見證了多個重要的考古遺址華麗轉變為考古遺址公園。

  “目前,國內考古遺址公園主要採取回填保護和覆棚保護兩種方式,輔以場館展示、標識展示、數字化展示、主題景觀展示等多元展示方式,文化遺産得以‘開口説話’,考古遺址的內涵和價值持續得到挖掘和闡釋。這種將考古成果轉化為公共文化及文旅融合産品的創新路徑,為新時代文化遺産價值釋放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賀雲翱説。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寧 于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