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裡奏響“華夏正音”,守護“世界記憶”

2025-04-18 20:17: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惠小勇 喻珮

  在歷史長河中,有些城市總是閃耀在舞臺中央,而有些城市則如深藏的巨錨,更多時候默默紮根于歷史大幕一角,掀起蓋頭後令人驚艷。

  湖北隨州,正是這樣一座低調內斂而又底蘊深厚的城市。“華夏正音”在此孕育、禮樂長廊在此延展、南北文化在此交融。

  一直以來,知編鐘者眾,知隨州者少。近兩年來,記者多次前往湖北這座成立最晚的地級市,探尋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的隨州曾侯乙編鐘。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內斂低調:考古發現的“禮樂長廊”

  ??《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之際,記者走進武漢東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館,最震撼人心的還不是楚都八百年的遺存,而是南館東側的“曾侯乙”展廳。

  ??展廳正中,三層八組65件青銅編鐘的原件,巍然懸挂在曲尺形的銅木鐘架上。近5噸的重量全部由6個青銅佩劍武士立柱支撐,歷經2400多年穩如泰山。

  ??其中的奧秘:絕妙的一鐘雙音,跨5個八度的音程,完整的七聲音階,齊備的十二個半音,3755字的樂律銘文,以及背後高超的青銅鑄造、焊接、銼磨工藝——講者滔滔不絕,聽者嘖嘖稱奇。

  ??曾侯乙編鐘上的青銅武士。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記者不由繞編鐘再看一圈,更覺那武士頂托栩栩如生,鐘體鐘架氣勢磅薄,浮雕紋飾刻畫入微,黑漆紅彩的橫樑似深邃的歷史,剎那間鮮活起來。

  ??當移步展廳內,宛若進入了一座先秦樂器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一同出土的編磬、鼓、琴、瑟、笙、排簫、篪等樂器挨個展出,十足一個氣勢恢宏的宮廷樂隊,難怪被中外專家讚譽為“改寫世界音樂史的空前大發現”!

  ??講解員介紹,這些原件至今僅演出過3次,每一次都轟動中外。而博物館演奏廳內以其複製件演奏的中外名曲,場場都讓聽眾為這“華夏正音”的悅耳之聲而陶醉。其中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簫和篪均是失傳已久的古老樂器。比如排簫,就是比曾侯乙晚約百年的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寫的“吹參差兮誰思”的“參差”,是用13根長度依次遞減的細竹管排列而成,其形在漢以後,僅在石刻、壁畫裏出現過。

  ??“如果我們僅僅是沉醉在這些古老樂器的悠揚旋律裏,還沒有完全觸摸到先人的本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介紹,編鐘巍峨的“曲懸”架勢,與配套編磬三面懸挂,形成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象徵著規範社會框架的禮制,而金石齊鳴的音樂則浸潤人倫和諧,共同形成“禮導行為、樂化人心”的治理體系。

  “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曾侯乙墓的發現,讓今人耳聞目睹輝煌燦爛的兩周禮樂文明。走進這些文物的出土地隨州,更大的驚喜連綿而至。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發掘現場。隨州市擂鼓墩文物保護中心供圖

  ??自1978年曾侯乙墓發掘以來的40多年間,在平整田地、基本建設、棚戶區改造乃至打擊盜墓的過程中,隨州境內和附近棗陽、京山等地,接續發現兩周時期的曾國墓葬近千座。其中有名字的曾侯墓就達12座。

  ??從葉家山、郭家廟、蘇家壟到義地崗、棗樹林,再到擂鼓墩等曾國墓地,累計3萬餘件出土文物及豐富的金文資料,實證曾國與史書所記載的“隨國”為一國兩名。這個“考古挖出來的曾國”大致分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3個階段,時間跨度700餘年。各個時期的曾國墓葬中都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都有著豐富的音樂文物。編鐘,幾乎成為曾侯家族陪葬的“標配”。

  ??全國至少有13個省出土過編鐘,但以隨州為“最”——時代跨度最久,出土數量最多,至今隨棗走廊已出土12套269件編鐘;編鐘音律最齊全,從葉家山曾侯犺5件編鐘的“周原四聲”,到郭家廟M30的10件編鈕鐘的“正五聲”,再到擁有“七音十二律”的65件曾侯乙編鐘,皆可考證。中國音樂家協會因此于2010年授予隨州“中國編鐘之鄉”。

  ??葉家山墓地靜臥在隨州曾都區淅河鎮蔣家寨村的一處坡崗地上。站在墓地西北角眺望,漂水從草木蔥蘢處緩緩流過,坡地間清晰可見142座墓葬的準確位置。其中M111、M65和M28三座墓葬是有確切銘文印證的曾侯墓,推斷分別為曾侯犺、曾侯諫、曾侯白生,出土文物分別達到2867件、160件、662件,其中青銅器物佔絕大多數,分別為2426件、117件、606件。

  2013年7月4日,在M111墓葬內,工作人員在對編鐘進行挖掘工作。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回望2013年盛夏,葉家山曾國墓地第二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已近4個月。7月3日晌午,烈日當空,熱火朝天的考古工地上傳來了激動人心的歡呼聲——隨州再次發現了編鐘!人們奔相走告:“曾侯乙”的祖先找到了!

  出土編鐘的是M111曾侯犺墓,也是目前湖北所見西周早期墓室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原址保存展示的甲字形墓坑連著體現等級的墓道,墓坑內的二層臺面上,擺放著1個镈鐘、4件甬鐘,以及銅簋等器物的1:1複製件,還原出一座大墓剛剛掀開面紗的原貌。

  葉家山M111曾侯犺墓的復原實景。新華社記者喻珮攝

  ??這套編鐘的原件比曾侯乙編鐘要早500餘年,墓中出土的青銅方座簋上刻有銘文:“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專家分析,曾侯犺和曾侯諫都是周初“文王四友”之一南公適的兒子,南公適受封于曾,但因要輔佐武王,未到封地,其子諫或犺是來到隨地的首任國君。

  ??位於曾都區城東的義地崗墓群,是一處分佈密集、以春秋時期為主的曾國高等級墓地。已搶救性發掘的8座曾侯墓均被盜擾過,追回或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少則幾十件,多則成百上千件。

  ??多座墓葬同樣出土成套的編鐘、編磬。據青銅器銘文可確認墓主名字,分別是春秋早期的曾侯石,春秋中期的曾公求(田求)、曾侯寶、曾侯得,春秋晚期的曾侯昃、曾侯與、曾侯戉阝,以及戰國中期的曾侯丙。

  ??記者走訪了2018年發掘的義地崗墓群棗樹林墓地。登上這個長條形的崗地,看到3處已發掘的大墓保留著墓葬遺址,現場有專人看護,並搭起房頂防止雨水滲漏、墓壁塌陷。其中相鄰的兩處分別是曾公求(田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的合葬墓。

  棗樹林墓地出土的曾公求編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棗樹林墓地出土文物發現6000余字銘文,是一次突破性的發現。其中長達226字的曾公求(田求)編鐘銘文,是一篇反映周、曾、楚關係變化的長篇文獻。更驚喜的是,羋加墓中發現了成套編鐘,是曾國墓葬中唯一發現編鐘的女性墓葬。羋加墓出土銅器銘文記載“楚王媵隨仲羋加”,直接佐證“曾隨一家”,為學術界長期爭論的“曾隨之謎”畫上了句號。

  棗樹林墓地出土的羋加缶及其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位於曾都區城西的擂鼓墩是又一處密集分佈的戰國時期曾國高等級貴族墓群,曾侯乙墓就靜靜地躺在這裡的一處坡崗上。俯瞰深達13米的墓葬原址,不規則多邊形的槨室形制分東、中、北、西四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梓木和櫸木壘迭套接而成。

  而在距曾侯乙墓西北約100米處,1981年發現了年代略晚于曾侯乙的擂鼓墩2號墓,從出土的九鼎八簋來看,推測應當也是一座曾侯墓。其中有一套完好的36件編鐘,與曾侯乙編鐘(不算楚惠王贈送的镈鐘)加起來正好100件。

  2021年,“隨州曾侯墓群”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像“隨州曾侯墓群”這樣成體系的諸侯序列,折射出從西週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禮樂文明巔峰,成為研究古代歷史、音樂、文字、冶煉、鑄造、天文、雕塑、繪畫等的科學寶庫,在目前的諸侯國考古中還沒有先例。

  擂鼓墩考古遺址公園東門。新華社記者喻珮攝

  初春以來,擂鼓墩遺址和毗鄰的隨州博物館文化綜合提升工程項目現場,已是一幅繁忙景象。經統籌考慮,隨州市將依託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和現存封土冢等古遺址古墓葬資源,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投資5.65億元。建成後的公園將擁有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展示館、曾隨文化展示廳、禮樂文化展示廳、考古科研工作站等多處文化景觀。

  持重守靜:淵渟岳峙的幕後樞機

  漢水及涢水在江漢平原鋪排入江的過程中,被大洪山分出荊襄古道與隨棗走廊,歷史上南北交融的許多大事都發生在這兩條古道上。

  從隨縣北部最高點的桐柏山太白頂,至西南面最高點大洪山寶珠峰,兩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中,是一片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原,越過湖北隨州、棗陽兩座城市,故名隨棗走廊。

  隨棗走廊是商周時期“金道錫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是周人南下控制長江中下游銅錫資源、經略江漢地區的戰略支點,也是楚人東出北進的主要線路。正是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讓隨州在歷史的舞臺上悄然扮演了關鍵角色。

  曾伯桼簠蓋銘文記載“金道錫行”。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周天子封姬姓南公于曾隨之地,首要任務就是鎮撫淮夷、南蠻,保障南方“青銅之路”的暢通。這與國家博物館所藏曾伯桼簠上的銘文“克逖淮夷,抑燮繁湯,金道錫行”完全吻合。又如曾侯輿1號編鐘上的記述:“伯括上庸,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臨有江夏。”

  從已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曾隨在履行這一任務持續的700年中,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堪稱先秦南方青銅工業的中心。比如玲瓏剔透的蟠虺紋尊盤,從曾侯與、曾侯戉(戉阝)傳至曾侯乙,見證了鬼斧神工般的工藝傳承。其繁密纖細的透空附飾採用失蠟熔鑄法,至今難以複製。

  《左傳季梁諫追楚師》記載:“漢東之國,隨為大。”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曾隨作為正統禮樂文化的代表,與包括楚國在內的周邊方國不斷交流融合、創新發展,形成了南北相容的交融樞紐,一度成為周文化在南方地區傑出的“領跑者”。

  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曾隨始終以它的文化存在於荊楚,這從曾楚青銅器物風格相互影響、漸趨融合的現象得到印證。正如後來楚被秦並,楚文化也隨著大一統的形成而影響後世一樣。這樣看來,曾隨文化不僅對楚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促進了長江流域融入中華主流文明。

  由此上溯、下延,隨州承載著更多華夏起源、影響歷史走向的厚重與樞機。

  圖為炎帝神農像。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隨州境內陸續發現的百餘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了炎帝神農氏誕生於這片沃土絕非偶然。位於曾都區洛陽鎮的金雞嶺遺址,存息著從5000年前始、連續有先民生存繁衍1000年的神奇畫卷。出土的大量紡輪和精美陶器呼應了神農織麻為布、陶冶器物等傳説。

  西晉《帝王世紀》雲:“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隨棗走廊中的厲國故都隨縣厲山鎮,正是炎帝神農氏的出生耕耨之鄉。相傳,中原與南方的銜接之處、隨州廣水市境內的中華山,就是黃帝與炎帝會盟止戈之地。

  走進炎帝神農故里,諸多遺跡、傳説、考古資料,傳遞著濃厚的農耕文化氛圍。位於烈山腹地的炎帝神農大殿,神農雕像巍然屹立、氣宇軒昂,手執五穀和藥草,象徵著炎帝在農業和醫藥方面的卓越功績。

  穿過翠柏,拾級而上,神農碑、神農洞、神農泉依次映入眼簾。神農洞“穴口方一步,容數人”,聽聞洞穴前四季常綠、花草纏繞,正是炎帝神農誕生之地。

  桐柏山“太陽神”岩畫石刻。隨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5年,當地對神農部落旅遊資源進行調查時,偶然發現了多處岩石上的凹穴。在桐柏山上竹林環繞的半山腰處,一塊岩石上赫然可見一處形似人面像的岩畫——“頭頂”約有10條線狀紋飾,組成“皇冠”的圖案;面部的圓環和圓點,表示“雙眼”;下部5條射線狀紋飾,恰似“鬍鬚”。這一長20釐米、寬27釐米的人面像,是隨州發現的石器時期最為具象的岩畫,被當地人稱為“太陽神”,也有人稱他為“炎帝神農像”。

  周秦以來,隨州建置雖變遷頻繁,但“隨”之名,歷久未易。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陷入了300餘年的分裂與動蕩。在南北政權爭奪的荊楚大地,一個名叫楊堅的北周將領襲爵“隨國公”,出任隨州刺史,開始了大興之治的實驗。《隋書王劭傳》載:“至尊以大興公始作隋州刺史,歷二十年,隋果大興。”

  楊堅後來改“隨”為“隋”,建立隋朝,實行以禮部為首的“三省六部制”,開創科舉制,制定《開皇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時代。這與他通過曾隨世家讀懂了大賢季梁“民為神主”的治世思想大有關聯。隨州,在歷史的迷霧中再一次扮演了撥正航向的深錨作用。

  隨州文化公園航拍圖。李文軍攝

  臨近穀雨時節,徜徉于主城區迎賓大道,隨州最大的山水園林——隨州文化公園在大道兩側延展,當地人更喜歡稱這裡為“季梁公園”。寬闊的湖面和綠地背後,一座雕像豎立在半山平臺上,眼望遠方,峨冠博帶,衣袂飄飛。這便是季梁的塑像,由青銅鑄造,格外傳神。

  “夫漢東之國,聖人所出,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對春秋早期隨國大夫季梁的評説。季梁比孔子早約兩個世紀,最早提出“民為神主”“先民後神”。他興政于隨,提出“尊道忠民”的政治思想、“避實擊虛”的軍事策略。而“民政”這一表述最早的出處,就見於與季梁同處春秋早期的曾伯陭銅鉞上的銘文“非歷殹刑,用為民政”。從季梁到楊堅,隨州深藏著古代治國理政的智慧。

  《隨州志》記載,境內名山125座,有名稱的常流河177條,且多為源頭,無客水過境。其中涢水、溠水、?水、漂水、澴水均屬古水系,名稱延續3000年未曾改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為此地文明的發祥、壯大、延續,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這片歷史文化厚重、自然山水優美的土地,人才輩出。詩仙李白在此徜徉山水,留下了“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千古禮讚。大文豪歐陽修在此畫荻學書,收穫了青少年時代的精神成長,後引領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沈括貶謫隨州3年,完成了中國科技史書《夢溪筆談》的基本構思,並在書中記錄了他在隨州的所見所感。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感嘆:“詩到隨州更老成,江山為助筆縱橫。”明朝左副都御史楊漣,清廉剛毅、勤政為民,被後世稱頌,在家鄉隨州更是家喻戶曉。

  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隨州舉辦。新華社發 李文軍攝

  自2009年以來,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神農廣場上都要舉辦隆重的神農生辰慶典活動。在熊熊薪火中,數以萬計的海內外中華兒女長途跋涉而來。連續16年舉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不斷創新經貿洽談、文旅推介等活動,正在成為隨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許多來參加尋根節的嘉賓説:“當我們身處莊嚴肅穆的拜祖大典現場,置身於祭祀禮樂所營造的莊重氛圍裏,共同緬懷始祖神農對中華文明的開創性貢獻,一種敬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喚起我們團結奮鬥、開創未來的使命擔當。”

  重誠守諾:專注拓深結碩果

  回到“曾侯乙”展廳,再定睛細看曾侯乙編鐘底層正中的镈鐘,它器形巨大,平整的口緣與其餘編鐘形制不一。镈鐘是楚惠王熊章為曾侯乙專門製作的一件儀禮重器。

  惠王為何贈鐘?緣由是曾侯乙的祖輩曾侯與曾是楚國的“恩人”。西元前506年,吳、唐、蔡三國聯軍攻破楚都郢城,楚昭王出逃之後,來到盟國隨國尋求護佑。隨侯因信守曾楚盟誓,沒有將昭王交予吳王,助昭王成功複國,可謂“信義有禮”。

  曾隨信守誠義、堅守原則,可以另一個“抗楚”的例子佐證。西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召開諸侯大會,邀請漢水流域各國的國君出席,作為漢東最大諸侯國的曾國堅守對周禮的遵從,偏偏不赴“沈鹿之盟”,可謂“曾隨不隨”。

  往事並不如煙。歷經歲月淘洗,“曾隨不隨,信義有禮”已沉澱為隨州這方水土鮮明的文化基因,滋養出誠信做人、專注幹事的精神特質,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結出纍纍碩果。

  位於廣水市的華鑫冶金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新華社記者喻珮攝

  在廣水市一個名叫楊寨的小鎮上,記者意外看到了一座年産特種鋼、螺紋鋼過百萬噸的現代化鋼鐵企業。這家幾年前在産能過剩競爭中瀕臨倒閉的企業,經閩商林尚國注資20億元改組為華鑫冶金工業有限公司,成為中部地區競爭力一流的生態智慧鋼鐵企業。問及為何敢下血本重塑傳統老廠?林尚國不假思索道:“隨州市、廣水市重商親商、服務高效,誠信是這裡最核心的營商環境!”

  誠信孕育專注。隨州在全國佔有一席之位的專汽、風機、香菇等産業,無一不是專注拓深的結果。

  2月13日,工人在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車底盤裝配線上作業。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途經曾都區主幹道,沿路遍佈各類車型的房車4S店,隨便走進一家便可鑽進房車裏體驗舒適便捷的車內裝置,暢想在山野中飛馳、星空下露營的妙不可言。隨州近年來瞄準文旅休閒、應急救援、智慧網聯、物流礦卡等需求,聚集專汽及零部件企業270余家,全國每10輛專汽就有1輛“隨州造”。程力集團總經理程阿羅父子心無旁騖紮根專汽,登上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就像編鐘奏出不同的音符一樣,今天的隨州也在演繹著或渾厚或清亮的發展之音。走進湖北金龍集團産品展示廳,原來的防水篷布升級為新研發的無骨充氣露營帳篷,正在直播銷售的廣告語是:把房車裝進後備箱。其所用的高分子複合軟體材料,收起便可輕鬆放入汽車後備箱,撐起就是一座小屋。

  來到湖北三峰透平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型號的葉輪機逐一陳列出來。董事長熊俊傑從化工行業跨界到風機行業,保存和壯大了這一本土發展了近60年的風機産業。如今企業生産的風機産品先後打入武漢、貴陽、成都地鐵市場,佔領全國30%、武漢80%的市場份額。

  隨縣大花菇電商直播現場。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佔地30畝的隨縣裕國香菇科技産業園門前,一條河道從北至南依次串聯起富足村、勤勞村。蜿蜒的鄉間公路兩側,一排排標準化大棚裏,是鄉村公司集中制棒、農戶分散種菇的新型合作形式。目前,隨州全市香菇産值300億元、出口60億元,帶動就業近3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強鎮富民支柱産業。

  在隨州,不少領域都流傳著父子接力的專注故事。從意氣青春到霜絲侵鬢,項紹清及團隊于20世紀80年代後期,通過反覆打磨調整鐘壁厚薄,實現了對成套的編鐘按古代音律排列校音。之後歷經30多年探索出以銅、錫、鉛為材料,集制模、制范、結殼、澆鑄、修整、校音等160多項製作工藝的“青銅編鐘製作技藝”,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隨州博物館內的編鐘樂舞演奏。在湖北省博物館南館東側的“曾侯乙”展廳裏,三層八組65件青銅編鐘原件至今僅演出過3次,每一次都轟動中外。李文軍攝

  目前,隨州市從事青銅編鐘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達百餘名,年生産大、中、小型演奏類、工藝類青銅編鐘産品3000套,銷往美國、德國、法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項紹清之子項章,也循著父親的腳步,成長為兩周青銅器文物的守護者、研究者和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者。

  放眼今日之隨州,一套套編鐘敲響知音神韻,成為響徹中外的文化經典;一朵朵香菇種出“香菇之鄉”,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重點産業集群;一輛輛改裝車載著“專用汽車之都”,向專汽千億元産值邁進……

  擁有世界級的文化名片和自然資源,隨州正在串聯“襄十隨”歷史文化之旅精品線路,建設隨州旅遊“1號”公路,打造全域旅遊勝地。暢遊隨州,山脈與河流交錯,山谷與坡地相銜,丘陵與平地呼應,4條鐵路、6條國道穿境而過,重點4A級景區均有高速通達。

  隨州廣水和河南信陽交界處的武勝關,正是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描述的“義陽南陽之鎖鑰”。如今這裡大貨車南來北往,京廣鐵路穿關而過,關下的桃源村,依託三兩片桃林、七八處古屋,營造出一處寧靜如世外桃源的客棧民宿。

  位於淮河源頭的隨縣淮河鎮,清泉從桐柏山深處汩汩流出,呈葉脈狀南匯府河,北入淮河。同住小河邊的鄂豫三村,共同打造連接三地的西遊記漂流景區,近年來漸成氣候,聚攏起“一筏漂兩省,一漂連三村”的人氣。

  草木蔓發的4月,深入廣水腹地的田間地頭,一場綠色能源革命為鄉村農文旅發展注入蓬勃生機。利用光伏、儲能和沼氣等組合技術,106個試點村、社區實現“充電自由”。觀音村裏,一條深藍寶石色的光伏長廊鑲嵌在翠綠山坡間,與遠山上的風力發電機組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樣的鄉村美景,陽光、山風、秸稈都成了鄉村振興的綠色動能。

  圖為隨州大洪山風光。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而在隨州的南緣,大洪山在一片平原之中顯現出巍峨聳立、綿延不絕之勢。大洪山雖不及附近的武當山名氣大,但因其獨特的四週被平原環繞的地形,形成了近千米的垂直高度,是湖北省唯一的獨立內山。

  循著山勢往上,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兩邊,層巒疊翠,雲海蒸騰,杜鵑灼灼,古木參天。公路盡頭,視野陡然開闊,一座佛寺金頂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恍若仙境。寺院入口,雕工精細的青石門楣上刻著“大慈恩寺”,兩側是“漢東地闊無雙院”“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聯語。這座寺院與武漢寶通禪寺同源共脈,卻鮮少張揚。

  大洪山的低調恰是它的氣度——不爭名勝頭銜,卻讓摩崖石刻與古寨殘垣在幽徑深處自語滄桑;鮮見遊人如織,反令晨鐘暮鼓與山風泉響更顯空靈。這方天地裏,漢末綠林軍首領王匡、王鳳蓄勢而起,唐代慈忍大師“削足祈雨”以身代牲,宋代報恩禪師青燈黃卷開曹洞宗之祖庭……

  從武勝關到淮河鎮再到大洪山,靜謐,卻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隨州,將堅韌的偉力隱藏于平凡之中,守護著中華文明的根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回望歷史、奮進當下的獨特視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