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跟著習主席去柬埔寨|吳哥古跡的中國守護者

2025-04-14 17:45: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位於柬埔寨暹粒省的吳哥古跡坐落在一片密林之中。傍晚,一縷夕陽照射在茶膠寺高聳的砂岩塔上,為這座千年古寺籠罩上了一層柔和的金光。“Hello Bong(你好,大哥)!”記者向管理員打招呼。“你好!”管理員用中文回復道。

  2016年,習近平主席對柬埔寨王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在《柬埔寨之光》報發表題為《做肝膽相照的好鄰居、真朋友》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及中國文物專家長年紮根柬埔寨,保護和修復周薩神殿、茶膠寺等吳哥文物古跡的故事。

  西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的吳哥王朝是古代高棉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在人類文明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佔城。又自佔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在中國元代使節周達觀撰寫的《真臘風土記》中,有著經海上絲綢之路至柬埔寨的路線以及“唐貨”在當地頗受歡迎的詳細記載。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隨即列入“瀕危遺産”名單。次年,柬埔寨王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發起“吳哥古跡保護國際行動”,中國從這一行動最早的積極倡導者、重要響應者之一發展成為友好合作者、突出貢獻者。

  從1998年開始,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組建的“援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工作組”相繼成功修復了周薩神殿和茶膠寺。目前,項目工作組與柬方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王宮遺址的修復工作。

  由中國專家修復的茶膠寺最高處的砂岩塔。(人民日報記者強薇 攝)

  四月的暹粒艷陽高照、炎熱難耐,氣溫高達40度,僅僅是在施工現場走動一圈就會大汗淋漓。中國專家和柬方工作人員頂著高溫忙碌著,藍色的制服上,一層一層的白色汗漬格外明顯。

  “我們目前正在修復的是王宮遺址的西北塔門,”援柬王宮遺址修復項目現場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專家閻明説,“大吳哥城是當時吳哥王朝的核心地帶,而王宮遺址所在的區域可以説是‘核心的核心’,總面積有超過14萬平方米。”説起修復項目的工作情況,閻明如數家珍。“你看,我們儘量使用原有的石料,遇到石料缺失影響結構安全的情況,才會用新石料進行補充,原則就是‘最小干預’。整個過程不用任何鐵釘或膠水,只會利用石料上原有的卡槽進行固定。”

  “嗡……”起重機緩緩移動,一塊帶有編號的大石塊被安放在指定位置。“我們接手時,西北塔門存在開裂歪閃等多重病害,必須要對每一塊石構件進行編號、拆落,再重新歸安。”閻明説。每一塊石構件,就像連結歷史脈絡的一片拼圖,通過修復,中國援柬專家逐步呈現出吳哥古跡昔日的燦爛文明,也收集到珍貴的研究素材。

  看到有中國記者來採訪,幾名柬埔寨工人對著鏡頭靦腆地笑了起來。其中一名較為年長的工人説,他參與中國援助吳哥古跡修復項目已有二十年多,與多國的工作隊合作過,中國援柬專家的專業和細緻令他感到敬佩。“我很喜歡在這裡工作,既能賺錢,還能學技術。”另一名年輕工人對記者説。

  有幾名柬方工作人員,是修復茶膠寺期間就與中國專家合作過的。“一上手就知道活兒幹得怎麼樣。”閻明説,多年來中國為當地培養了大量遺址修復方面的熟手,“茶膠寺修復完成後,他們很快就在其他國家參與的修復現場找到了工作。”

  “現在我們看到的吳哥古跡的建築都是石頭砌築而成的,而中國古建築主要以磚木結構為主,我們能參考的經驗大多來自石構文物建築的保護工作。”閻明説。從周薩神殿的成功修復,到茶膠寺修復項目如期完工,再到如今正在實施的王宮遺址研究性修繕,中國援柬專家研究與實踐並重,以過硬的技術贏得了各方肯定。

  一名柬埔寨工人正在王宮遺址修復現場工作。(人民日報記者曹師韻 攝)

  “科技含量也在不斷增加,我們用上了最先進的技術,往日純靠人工測繪、手工畫圖,現在三維鐳射掃描、無人機測繪、地質雷達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在西北塔門的修復過程中,每一塊石構件都有獨一無二的電子數據,無人機時不時從空中進行拍照,為修復工作留存數字化資料。“在勘探過程中,地質雷達能夠更好了解建築地下部分的埋藏情況。”閻明説。

  如今,吳哥古跡的保護狀況大為改善,逐步展現出往日的神采,吸引各國遊客前來一睹“高棉的微笑”。2004年,吳哥古跡從《世界瀕危遺産名錄》中移除。吳哥古跡國際保護行動仍在持續,中國援柬專家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吳哥古跡,成為中柬兩國不斷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攜手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