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

2025-04-12 21:52:00
來源:《瞭望》
字號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要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加強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吉林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和“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出臺關於支援農産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農業全産業鏈增值收益,鞏固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近年,國內極端天氣、災害頻發,國際糧食安全形勢面臨諸多挑戰。為確保産得出、供得足,吉林統籌政策、資金各類資源,從壯大糧食經營主體、加強耕地保護、實施糧食産後節約減損行動等多方面發力,當好國家糧食穩産保供“壓艙石”。

  科技的力量正深度重塑糧食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吉林發力良田、良機、良種、良法和智慧農業,助力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吉林瞄準“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通過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在更高水準上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翟偉?宗巍?薛欽峰

  白山松水,沃野千里。廣袤黑土,糧倉重地。

  吉林,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用全國4%的耕地,産出6%的糧食。這裡的糧食商品率超過90%,全國每10斤商品糧,就有1斤産自吉林。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要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加強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國家大力支援吉林發展現代化大農業。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業産業融合項目獎補資金16.03億元,支援吉林省創建9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以水稻、大豆等為主導産業的5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和38個農業産業強鎮,推動農業全産業鏈發展。2022年,農業農村部等部門下達吉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550萬畝,安排中央補助資金約70億元,資金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促進吉林省糧食生産能力邁上更高臺階。

  吉林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和“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出臺關於支援農産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農業全産業鏈增值收益,鞏固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2024年,吉林省糧食播種面積接近9000萬畝,糧食總産量達到853.2億斤,創歷史新高。糧食單産連續3年位居糧食主産省第一位。農林牧漁總産值達到3100億元,增速居全國前列。

  2025年,吉林將加快建設農業強省,進一步加大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投入,發展生態養殖,壯大農産品精深加工集群,創建省級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園區,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在吉林省梨樹縣孤家子鎮,孤家子鎮農業發展服務站高級農藝師蘭雨壯(左)和無人機操作手一起查看植保無人機作業情況(2024年8月8日攝)。 張楠攝/本刊

  當好國家糧食穩産保供“壓艙石”

  三月的松遼平原,黑土地上冰雪逐漸消融,田間地頭熱鬧起來。貓冬後起身的父老鄉親迫不及待開始備耕生産。農田裏,施工人員挖溝修渠、培肥地力;合作社裏,優質玉米陸續出庫;車間裏,一袋袋複合肥準備運往田間地頭……黑土地上的農民正為保障新一季糧食生産忙碌。

  糧食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近年,國內極端天氣、災害頻發,國際糧食安全形勢面臨諸多挑戰。為確保産得出、供得足,吉林統籌政策、資金各類資源,從壯大糧食經營主體、加強耕地保護、實施糧食産後節約減損行動等多方面發力,當好國家糧食穩産保供“壓艙石”。

  培育新型主體,推進土地集約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中發揮重要作用。

  過去,東北部分地區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大型農機、先進技術應用受到限制。近年,吉林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著力點,實施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提升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迫切需求著手,通過培訓、獎補等多種形式培育壯大種糧主力軍。

  備耕期間,農安縣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正為成員主體統一採購農資。聯合社服務人員走村串戶,為成員主體開展農機手培訓、農技指導。

  集約土地超100萬畝,成員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488家,服務農戶近9萬戶……在農業農村部門支援下,該聯合社組織成員主體開展土地託管社會化服務,構建起“聯合社+主體+農戶”服務體系,每年帶動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

  目前,吉林省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突破3.2萬家,土地規模化經營佔全省播種面積超過70%。2025年,吉林力爭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規模達到160萬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科學保護綜合利用,鹽鹼灘變米糧川。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全國鹽鹼地共1.15億畝。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集中分佈區之一。這裡曾因農作物難以生長和長期乾旱被稱為“八百里瀚海”。

  春節剛過,大安市海坨鄉的農田裏,撒肥車將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劑均勻拋撒,用於改良土壤,提升地力。“項目區計劃增施有機肥14000噸、改良劑2400噸,改善水田6000余畝。”一家農業企業負責人馬亮説。

  近年來,吉林實施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吸引一批農業企業、科研院所紮根吉林西部,開展鹽鹼地改良技術探索,為鹽鹼地治理和低産田改善創造條件。

  乾安縣通過灌水洗鹽、改良土壤等綜合治理,農業企業在大片鹽鹼農田插上稻苗,實現鹽鹼耕地水稻産量大幅提高。2021年至2024年,乾安縣借助鹽鹼地開發利用新增耕地7萬餘畝。

  吉林先後實施100余個鹽鹼地治理項目,逐步形成“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培育、現代化生産經營”的鹽鹼地治理模式,新增耕地80余萬畝。按畝産800斤至1300斤糧食計算,新增耕地可實現糧食增産近10億斤。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持續改造利用鹽鹼地同時,吉林出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總體規劃(2021-2025年)》等多個政策文件,修訂《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等,著力加強黑土地保護。

  節糧減損科學儲糧,打造“無形良田”。我國糧食在産後的儲藏、運輸等環節存在較大損耗。保障糧食安全,須在增産和減損兩端發力。

  過去,吉林一些地區缺乏科學儲糧設施,不少合作社、種糧大戶的糧食存儲受場地、勞動力等限制多,多把糧食堆放在地面,趕上天氣變化,容易造成損耗。

  近年,吉林出臺《關於解決“地趴糧”問題的實施方案》,部分市縣用財政資金引導農民“上樓子”,並對接糧食産後服務中心等,實現科學儲糧,耕好“無形良田”。

  公主嶺市環嶺街道土城子村志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經營著全村近七成土地,300多戶村民都是社員。為儲好更多糧食,合作社新建大量“玉米樓子”,還將前些年建設的倉庫作為集中儲糧點,存儲600萬斤玉米,滿足全村七成糧食安全存儲需求。“‘玉米樓子’通風防潮,可以降低霉變風險,減少糧食損耗。”合作社負責人劉志和説。

  雙遼市玻璃山鎮合心村改變玉米直接堆在院子的儲糧方式,統一訂購鋼管和聚乙烯網建成“棧子”。村黨支部書記張強説,有了簡易科學儲糧倉,每年全村可減少糧食損耗上萬斤。

  科學儲糧的同時,吉林各地還搭建“糧食銀行”産業鏈,開展糧食産銷銜接,逐步解決合作社、種糧大戶“無地方、無設施、無技術”存糧問題。

  全國産糧大縣梨樹縣搭建糧食産後服務中心,為當地上百家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提供代烘乾、代存儲、代銷售等服務,每年可為農民安全存糧超12億斤。

  在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長春示範區公主嶺示範基地,無人駕駛農機在收穫玉米(2023年10月19日攝)。 張楠攝/本刊

  靠科技種出最好的糧食

  科技的力量正深度重塑糧食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助力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核心目標。

  2023年以來,吉林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發力良田、良機、良種、良法和智慧農業,著力穩面積、提單産。據了解,在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中,吉林將承擔全國1/5任務,即增産200億斤。圍繞相關目標,吉林全省上下一心,緊鑼密鼓付諸行動。

  造良田、用良機,穩面積提質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近年,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向産糧大省傾斜,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吉林利用國債項目,增加投資額度,大大提高基層建設積極性。

  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新建高標準農田的設施標準大幅提高。“過去畝均投資1350元,現在增加到2500多元,路、渠、井、電全部完善。”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繼軍説。

  榆樹市祥順村將2米寬的田間土路升級成3米寬的水泥路,地頭溝渠內新鋪設了護砌。這兩年,高標準農田施工企業不僅為祥順村修建70多座農田橋,還鋪設40公里機耕路,為農田增施有機肥。“有了高標準農田,一坰地增産1500斤玉米沒問題。”該村黨支部書記吳難説。

  吉林還通過增加配套資金,在項目安排上向農業示範區集中、向産糧大縣集中、向土地流轉連片地塊集中。一些産糧大縣建起萬畝級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將農業物聯網、灌排一體化等先進技術設施應用其中,引領種糧大戶應用新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2024年,吉林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806萬畝,創歷史新高。今年,吉林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完善建設、驗收、管護機制,確保建一畝成一畝。

  良田打基礎,還需良機助力。近年,吉林瞄準“堵點”“卡點”,完善農機購置補貼制度,加快推進農機研發、生産和推廣應用,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機裝備水準,越來越多的高性能免耕播種機、大型智慧拖拉機,在黑土地馳騁,為高産增收賦能。

  2024年,吉林推進老舊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落實補貼資金1.4億元,是近4年落實資金總額的2倍。目前吉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5%,高出全國平均水準20個百分點。

  育良種、施良法,種出增産科技范。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優良品種是農業生産的核心要素,是增産增效的關鍵內因。

  圍繞種業振興,吉林出臺《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以優勢高校科研院所為技術依託,以大型種業企業為建設主體,聚集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集中力量開展關鍵育種核心技術攻關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

  2024年,吉林審定高産優質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種257個,全省高産玉米、大豆品種應用面積分別達2683萬畝、147萬畝,同比增加255萬畝、33萬畝。

  優良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是增産增效的重要保障。得益於農業科技的創新應用,吉林近年糧食生産戰勝乾旱、洪澇等多重挑戰,取得“優糧”答卷。

  最近,松原市長嶺縣流水村的加工廠正在趕制用於“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滴灌帶。新技術應用實現玉米單産提升,得到越來越多農民認可。流水村今年將滿足全鎮8萬多畝土地的滴灌帶用量。

  長嶺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展技術推廣合作,縣財政每年拿出資金補貼採取這項技術的農民。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毛宇説,2024年全縣“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55萬畝,單這項技術就為長嶺縣增加2億斤糧食産能。

  吉林聚焦糧食作物在産糧大縣開展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雙遼、乾安、大安等産糧大縣建立秸稈翻埋還田、水肥一體化、耐密品種種植等綜合技術應用,示範田每畝增産200斤至400斤玉米。2024年吉林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水肥一體化+密植”技術706萬畝,今年新增100萬畝。

  新“農具”、新農技,為糧食生産插上科技翅膀。從靠經驗到靠大數據,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吉林把智慧農業作為“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的重要舉措,帶動農業生産向高質高效努力。

  智慧農業裝備日益成為種糧農民的新“農具”。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螢幕上實時顯示著合作社每一個地塊的氣象、土壤狀況,為即將到來的春耕提供參考。“一個地塊的玉米出現問題,系統會自動報警,給出指導方案,大大降低糧食損失的風險,現在春耕秋收都靠它。”該合作社負責人王軍説。

  蟲情資訊採集設備可監測農田近50種害蟲發生,一部手機就能操控無人駕駛農機行進路線……公主嶺市一家“無人農場”利用田間綜合監測站、物聯網傳感系統等先進技術,實現玉米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作業,大幅減少勞動力。

  隨著智慧農業裝備的普及,吉林正著力打造一批“數字村”,推動農業生産經營數智化。目前,吉林依託“吉農雲”平臺開展“數字村”建設,通過數智賦能大田作物單産提升試點示範,一批智慧農業經營主體實行數智化轉型升級,成為各地鄉村推動糧食穩産增産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底,吉林省“數字村”建成數量力爭達到行政村總數的35%以上。

  在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長春示範區公主嶺示範基地,無人駕駛農機將收穫的玉米放入拖拉機(2023年10月19日攝)。 張楠攝/本刊

  激活農業增值新動能

  強國必先強農。近年,吉林聚焦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瞄準“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通過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在更高水準上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深挖稟賦,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客觀要求和重要舉措。吉林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畜牧業大省,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稟賦獨特,參菌等特色産業豐富,有基礎、有潛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種養一體,多元供給。

  吉林農安不僅是全國産糧大縣,也逐步成為肉牛養殖大縣。該縣長春城開農投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存欄肉牛超4萬頭,每天各種牛肉産品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農安縣正推動肉牛産業由單一養殖業向種養一體轉變,成為糧食和畜産品調出大縣。

  農安是吉林的縮影。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以來,吉林肉牛飼養量連續保持較高增速,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肉牛生産基地之一。吉林全省肉牛屠宰量由2023年的26萬頭增長到2024年的52萬頭,由全國第11位躍升至第5位。

  ——“四季農業”,多業並舉。

  吉林全面發展“四季農業”,深入挖掘樹上摘的、地里長的、水裏遊的等資源優勢,拓展農業生産空間領域,努力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産業體系。

  榆樹市保壽鎮紅旗村通過秸稈喂牛,牛糞還田,稻田飼養鴨、魚,不僅水稻品質大幅提高,還增加肉牛、稻田鴨、稻田魚養殖量,實現一地多收、多業並舉,大幅提高農業效益。

  目前,“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種養方式在長春、松原、白城等水稻産區逐步興起,實施面積超過100萬畝。

  三産融合,打造農業增值鏈。吉林瞄準“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三大增值文章,延展産業鏈條,實現三産融合發展。

  ——延展産業鏈條,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熱水悶泡10分鐘,一碗熱騰騰的玉米速食麵香氣撲鼻。公主嶺市健億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靳紅説:“經過上百次的熟化試驗調整,現在的玉米麵條吃著更加筋道爽滑,備受年輕人喜愛。”該公司6條生産線滿負荷生産,年加工玉米1萬噸,産品遠銷國外。

  如今,公主嶺已形成玉米食品、玉米澱粉、玉米油等幾十種深加工産品,每年4億多穗鮮食玉米遠銷全國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玉米全産業鏈發展的帶動下,公主嶺近幾年實現年均GDP快速增長。吉林圍繞農産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産業鏈,著力將農産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産品。建設“十大産業集群”省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09家,省級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19個。

  ——三産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增值增效。

  作為我國“人參之鄉”,白山市撫松縣正在建設中國人參産業示範區,逐步形成科技研發、標準種植、精深加工、商貿物流、文化旅遊“五位一體”的人參産業發展新格局,推動三産融合。人參食品、飲品等五大系列600多款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人參是吉林特色農業産業。過去,吉林人參多以“原材料”或初級加工産品銷售,高附加值的精加工産品鳳毛麟角。2024年以來,吉林把人參産業作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標桿,通過完善人參産業高品質發展機制,延伸精深加工産業鏈條,提高人參産業效益。如今,從人參食品到相關保健品、生物製品,吉林形成多個領域的上千種人參産品。2024年,吉林人參産業綜合産值突破800億元。

  人參産業是吉林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打造農業增值鏈的一個縮影。近年,吉林出臺《加快農産品加工業和食品産業發展的意見》《“十四五”吉林省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支援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以主導産業、産品為重點,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努力打造萬億級農産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産業。

  2024年,吉林省農産品加工業新達産項目314個,新增産值365億元,新培育農業産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1戶,為近3年最多。

  塑造品牌,“吉字號”走向全國大市場。搶佔産業發展新賽道,加快打造系列“吉字號”特色品牌,是帶動吉林“優特精新”産品提質增效、産業做大做強的重要舉措。在吉林,“吉字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熱詞。

  ——品牌叫響,效益提升。

  松原糧食集團有限公司依託區域品牌影響力,以“吉林大米”旗下“查幹湖大米”品牌為紐帶,整合松原市22家企業,組建“查幹湖大米”區域聯盟。整合後,企業訂單基地面積由30萬畝擴大到60萬畝,稻穀加工能力由12萬噸擴大到50萬噸,中高端大米佔比由5%提高到30%,年銷售收入由1.5億元增長到10億元。

  聚焦做強做大“吉字號”,吉林出臺《關於推進“吉字號”特色品牌建設的若干舉措》等政策,努力叫響“長白山人參”“吉林鮮食玉米”“吉林大米”“吉牛中國牛”等特色品牌。一批企業以過硬産品,成為吉林省區域品牌建設的領頭羊。

  ——集群成勢,産值勁升。

  吉林聚焦特色優勢農業産業,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創建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聚力發展“土特産”,謀劃玉米、水稻、人參、食用菌等十大農業産業,推動産業集群發展。目前,吉林玉米水稻、肉牛肉羊等多個産業集群實現年産值超千億元。

  當前,吉林正在加快建設農業強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在“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健全黑土地保護體系、加強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等方面推出新政策、落實新機制、謀劃新項目。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吉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吉林將牢記農業大省職責使命,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聚焦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主攻方向,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