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擔當有為,心懷家國——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觀察之二

2025-04-08 14:2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在中國經濟奔涌向前的發展浪潮中,民營經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既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更有扛牢社會責任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家“要增強愛國情懷,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帶領企業奮力拼搏、力爭一流,實現品質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企業家精神”,在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與時代同頻共振,主動扛起社會責任,在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織就振興共富的畫卷

  “發展産業就是要帶動就業。”“藏毯産業不僅有扶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

  青海湖畔翱翔的水鳥、雪山下起舞的藏族女孩……在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車間內,手持電織槍的女工們,正按照設計圖織出精美立體的圖案。

  “我們的工人大多原是廠區附近的農民,企業為她們提供免費培訓,學成後參與生産實踐,現在她們個個都是熟練的藏毯編織技工了。”聖源地毯負責人薛婷説。

  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的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創立於2007年,是一家專業從事藏毯設計與生産的民營企業。

  “當地群眾有編織藏毯的手藝基礎,加上機織藏毯自動化程度高、手工技法要求低,就業門檻隨之降低,有助於吸納村民就業。”薛婷表示,企業創立之初就面向周邊城鄉招聘工人,從一開始的20多人發展到如今接近400人,90%的員工來自周邊村莊,其中不乏藏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員工。

  隨著公司的發展,不少村民得以就近就業,過上了好日子。張淑菊是城中區元堡子村人,之前一直以打零工為生,一年到頭忙得團團轉卻攢不下錢。

  2019年,經人介紹,張淑菊到聖源地毯工作。剛來的時候,她心裏沒底:“以前幹的凈是些粗活,咋練這‘繡花’功夫?”但經過公司的技能培訓,她很快熟悉了這項工作,一幹就是6年多。如今,她每月工資有5000多元。“買房了,女兒也上大學了。”張淑菊説,這些都是來這裡工作後的變化,“等交房了,我要在客廳擺一張自己製作的藏毯”。

  

  在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人在製作藏毯。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近年來,公司還為藏毯手工藝從業者、愛好者搭建了手工槍刺培訓基地。”薛婷介紹,公司同當地合作社合作,收購手工編織的藏毯,價格在千元到萬元不等。

  全國工商聯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民營企業提供了9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程中,大量民營企業參與其中、貢獻力量。

  “作為民營企業家,幹事創業的獲得感,不只在企業的規模和利潤,更有帶動鄉鄰致富的成就感。”薛婷説,“在發展公司業務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以此帶動更多農牧民致富。”

  

  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

  “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一共3層,足有6000多平方米的建築裏,臺球室、電影院和各式飲品都可以在休息時間免費享用。休息區的沙發和櫃子裏的毛毯,都是為員工小憩準備的……這是記者在位於河南省許昌市的胖東來商貿集團看到的“員工之家”。

  新入職的“00後”小蕾説:“下班後,約上三五個同事,在‘員工之家’聊天,幸福感和歸屬感都更強了。”

  企業員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僅來源於物質層面的供給,更需要精神層面的尊重和滿足。

  “哥好!”“姐好!”出入胖東來超市時,迎面總會收到這樣的問候,不論是員工還是顧客,彼此間以兄弟姐妹相稱,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在只言片語中流露出來。

  每週二閉店、春節期間閉店;下班後不允許給員工打工作電話;設立無理由“10天不開心假”……充足的假期和不被打擾的生活,充分體現了公司對員工的尊重。小蕾説:“公司給我們充分的時間空間休息,上班時我們更要打起精神,用最飽滿的狀態迎接客戶。”

  

  在河南許昌的胖東來生活廣場店內,店員正在做當天開業前的準備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振坤 攝

  胖東來讓員工感受到了尊重,也保障了商品和服務的高品質——代駕停車、寵物寄存……態度友善、服務到位、氛圍輕鬆,胖東來憑藉優質的服務頻頻“出圈”,迎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2024年,胖東來營收近170億元,同比增長58.5%,利潤達8億多元。在追逐利潤的零售業界,胖東來讓廣大消費者感受到了滿滿的善意。來自鄭州的李女士説:“胖東來提供了一種新的購物體驗,不僅能買到放心商品,還能享受暖心服務。”

  廣大民營企業在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讓企業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員工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也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地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讓企業與員工在共贏中同步前行。

  

  扛起社會責任的擔子

  “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力所能及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多向社會奉獻愛心。”——202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

  這幾年,寧夏全唐環境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輝的工作表排得滿滿噹噹,除了參與黃河“幾字彎”治理,還要學習各種前沿治理理念與技術。“生態治理涉及幾代人的利益,不能僅用錢來衡量。”他説。

  “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讓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這也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採用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系統性做好生態修復和治理。”楊輝説,公司此前負責黃河三級支流渝河上游部分河段生態治理工程和後期維護,如今又參與到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上游河段的生態治理工程中。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治理後的渝河水清岸綠。薛晨 攝(新華社發)

  楊輝是土生土長的西海固人。在他兒時的記憶裏,這裡山大溝深、山荒嶺禿。最初從事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時,公司的做法很簡單,“禿了就栽樹,塌了就夯土”。

  但隨著深度參與生態治理工作,楊輝逐漸認識到,這是門大學問,要整體考量,“哪些地方適合种經濟林帶動當地居民增收,哪些地方適合造景引流發展鄉村旅遊……”思考週全才能讓生態治理更順利,讓更多群眾受益。基於這個認識,公司在治理渝河時,除了收集治理沿河村莊污水、建設配套污水管網外,還打造了一系列生態廊道景觀。

  “以前這就是個‘爛水溝’,現在完全變樣了。”住在渝河沿岸的固原市隆德縣居民尹文楷説,自從治理以後,水清岸綠,村莊更宜居,農村文旅也更紅火了。

  陽春三月,六盤山薄霧升騰,山腳下渝河碧波如翠,成群野鴨浮游戲水。守護這美景,已經成為包括楊輝在內的許多西海固人的共識。

  全國工商聯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顯示,參與調研的民營企業中,有1944家企業通過國家或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390家企業獲得國家環境標誌認證;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84.2%的企業採取措施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這些企業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為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楊輝説,趁著年輕,想多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近年來,公司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籌集資金為當地修路,向偏遠學校和困難群眾捐款捐物,“踐行社會責任,我們責無旁貸”。

  

  領銜記者:黃豁

  執筆記者:汪偉、李寧

  參與記者:侯雪靜、鄒欣媛、孫清清、顧小立

  海報製作:胡戈

  策劃:張曉松

  統籌:劉梓桐、白純、何伊言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