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鎮”了不起|20億件近千億元!這個小鎮給全球兒童做衣服

2025-04-08 09:4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杭州4月7日電(記者林光耀、劉銘翔)時裝看巴黎,童裝看織裏。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的織裏鎮,是全球兒童服裝的主要生産地。這裡每年生産童裝20億件,銷售額近1000億元,童裝遠銷165個國家和地區。

  從一條0.8平方公里的“扁擔街”起步,到如今25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城鎮,40餘年來,織裏的童裝市場進化了8代,完成了由一條街擴展成一個鎮,又由一個鎮成長為産、城、人融合發展的“中國童裝之都”的華麗轉身。

  仲春時節,走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裏鎮街頭,童裝零售店裏挂滿了五顏六色的春裝,批發店裏夏裝早已上市,而童裝工廠則已為秋、冬裝訂貨會“摩拳擦掌”。

  

  圖為織裏中國童裝城全景。新華社發

  “扁擔街”“挑”出來的大産業

  40多年前,為養家糊口,一批織裏人靠著紡織、刺繡等老手藝生産些床罩、枕套,挑到鎮上售賣。“一根扁擔兩個包,天南海北闖天涯”,正是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織裏人走南闖北的寫照。

  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將製作枕套的零碎布繡上花,加工成兒童連衣裙。沒想到,這些無心插柳的兒童連衣裙,反而比枕套更暢銷。於是,從繡製品轉向童裝生産的人逐漸增多,織裏童裝業開始起步。

  到20世紀90年代時,織裏的童裝産業在全國已小有名氣。隨著織裏經濟開放區的建成,織裏童裝加工戶明顯增多,童裝産業逐漸走向集群化發展。

  “1990年開始做童裝的時候,只有6個縫紉工,用的還是老式腳踩式縫紉機。”浙江壯壯虎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元丙回憶,父輩創業初期主要以棉布棉衣為主,款式簡單、樸素,沒有太多紋理。

  從剪刀、到電剪刀、再到電裁床;從腳踩式縫紉機、到電動縫紉機、再到全自動高速縫紉機,朱元丙的工廠設備的進化,是織裏童裝産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到2000年前後,織裏的童裝産業集群迅速壯大,規模童裝企業向童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域品牌和專業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確立。

  

  圖為織裏風光。新華社發

  找準自己的賽道

  2010年正式營業的織裏中國童裝城,佔地面積600畝。童裝城內,天南海北的客商雲集,人流如織,消費者和採購商可以一站式採購到各種款式、各種品牌的童裝;童裝城外,物流車輛川流不息,將打包好的童裝運往全國各地……

  2015年前後,一家企業生産的一款類似校服的表演服意外爆火,這讓競爭激烈的織裏童裝多了一條新的賽道——校服。如今,這家企業的校服,從英倫風到運動款,從棉麻絨布到新型三防布料,各種樣式琳瑯滿目,年産量超300萬件(套)。而在整個織裏鎮,校服供應鏈企業超過1000家,年生産校服超8000萬件(套),銷售額達140億元。

  

  圖為邁凱斯頓校服展廳。新華社記者 林光耀 攝

  朱元丙的壯壯虎童裝,則專注于童裝外套。朱元丙説:“所有款式都是自己設計的,每一件都包含了團隊對時尚趨勢的把握和對産業發展的理解。”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童裝市場,只有做出自己的風格,才能長久生存。”朱元丙説,企業設計團隊從零起步,逐步發展到10余人,每年開發設計新品500款以上,年營收已超過8000萬元。

  一個個走向專精的拼搏故事,激活了織裏童裝的産業活力。從單一的連衣裙,到校服、外套、內衣等多個細分品類,織裏童裝産業全面開花、欣欣向榮。

  

  圖為顧客在織裏中國童裝城選購童裝。新華社記者 林光耀 攝

  上半場“出圈”,下半場“出海”

  隨著網際網路和跨境物流業不斷發展,“出海”逐漸成為織裏童裝圈最時興的話題。

  湖州鯨靈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劍華最近就在忙著搭建公司的跨境電商直播間。“目前已經搭建了針對批發類客戶、定制類客戶、嬰童連衣裙品類共3個直播間。”

  作為一家2019年成立的外貿型企業,鯨靈服飾成立當年就通過中東童裝市場做到了2000萬元銷售額。2024年,企業營業額進一步擴大到約7000萬元。

  “聚焦跨境電商、實現品牌化發展是企業今年的目標,我們正加緊在海外註冊商標,並考慮在海外開設線下品牌童裝集合店。”吳劍華介紹,積極“出海”正成為越來越多織裏童裝人發力新方向。

  “目前,織裏有超1000家童裝經營主體開通外貿業務,初步測算2024年童裝出口42.3億元,增幅約15%。”湖州市吳興區童裝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朱佩説,織里正積極招引海外採購商、全力拓展跨境電商渠道、加強對接海外商協會資源,推進童裝産業“出海”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