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經評論:以良田築牢糧倉

2025-04-02 16: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山東聊城,農戶輕點手機螢幕,先進的水肥一體化噴滴灌設施依次出水,噴頭360度旋轉均勻地將水灑向田間;湖南常德,新修的機耕道上不時有農機穿梭,農田物聯網設備等智慧農業設施隨處可見;河南週口,農技人員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對氣象、土壤墑情、病蟲害等資訊進行實時監測和調控……正值春耕時節,在各地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裏,春季農業生産“科技范兒”十足。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去年我國糧食産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糧食産量目標明確為“1.4萬億斤左右”。站穩這個新臺階,需要不斷夯實耕地基礎,建設高標準農田無疑是一個重要抓手。

  目前,我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為糧食生産“二十一連豐”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為農田裏的“優等生”,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高産穩産,在農田品質、産出能力、抗災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顯著優勢。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産能畝均提高10%至20%,許多農田達到了“一季千斤、兩季噸糧”。

  端牢“中國飯碗”,離不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正是題中應有之義。《實施方案》從建設安排、建設管理、運營管護、政策協同、保障措施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既強調合理確定建設標準、因地制宜推進,又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健全監督管理,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高標準農田的核心是“科技含量高”。從建設到運營管護的全過程各環節,科技創新都不可或缺。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智慧農業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實施方案》對於推進資訊化建設也有專門提及。在完善路網、水網、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要不斷促進新要素新技術集聚,利用數字賦能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建後精管細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設施長期發揮效益的關鍵。《實施方案》不僅要求“分級壓實高標準農田屬地運營管護責任,明確運營管護內容和標準”,還強調“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群眾等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這將有利於進一步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社會共治合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公益性強、建設和運營管護週期長,有賴於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近年來,我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財政支農重點領域,除了中央和地方專項資金預算,以及增發國債項目外,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也提高到2400元。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提出,“探索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投資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投入建設”,釋放出清晰有力的信號。對眾多經營主體來説,“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也意味著廣闊的市場機遇。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發展,才能築牢糧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