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現象級創新,中國後勁如何?(讀者點題共同關注)

2025-03-31 10:1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最近出現了一批創新創造成果,DeepSeek、“杭州六小龍”等火出圈。這種創新勢頭會持續多久?創新後勁究竟有多強?

  ——人民網網友13***0

  DeepSeek、人形機器人、《哪吒之魔童鬧海》,提到近期這些現象級創新,很多人愛用一個詞:橫空出世。

  果真如此嗎?

  來看事實:《哪吒之魔童鬧海》五年磨一片,有的鏡頭耗時八九個月;宇樹機器人驚艷亮相春晚,工程師精心調試3個月,這背後是10多年的技術沉澱;DeepSeek成立僅兩年,但骨幹人員追蹤人工智慧前沿將近20年。

  “杭州六小龍”等初創企業的孕育也不是一朝一夕。擁抱新事物,不搞“一窩蜂”,認準正確的事,就堅定不移幹。聚集人才、實驗室等資源,打造“熱帶雨林”生態;鼓勵企業探索和試錯,推出無抵押的科技金融産品;培育“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持之以恒,“潛龍”終變“小龍”。

  一鳴驚人,還得益於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持續佈局、深度融合。拿人工智慧來説:出臺國家級規劃,開展“人工智慧+”行動,發佈應用場景,促進技術加速迭代。加強人才培養,支援企業、高校院所共建實驗室,組合拳精準有力。截至去年6月,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近6000億元。創新“土壤”肥沃,大模型、機器人順勢“生長”。

  由此觀之,看似橫空出世的創新,背後離不開自身努力、生態培育、政策助力,是各類創新要素日拱一卒、日積月累、同頻共振的結果。

  網友問“這種創新勢頭會持續多久”,道出對我國科技創新的關注。

  看現實:DeepSeek一馬當先,並非一騎絕塵,多個國産人工智慧大模型爭奇鬥艷、各擅勝場。人形機器人也不止一家火爆,在機器人産業領域,我國目前有超19萬項有效專利,差不多是全球的2/3。另一個注腳是,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去年我國蟬聯世界第一。在不同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新者正向金字塔尖邁進,不是“一枝獨秀”而是“春色滿園”。

  杭州“六小龍”,成都“哪吒”,深圳華為、比亞迪,北京中關村,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合肥科學島,武漢光谷……放眼中國的創新版圖,到處有熱門“打卡”地。

  “杭州六小龍”火出圈後,不少城市紛紛求解孕育創新的密碼。有外媒説,如今中國地方政府把改善營商環境變成了一場“你追我趕的友好競賽”。

  現象級創新,後勁從哪來,未來向何處去?不妨從3個視角來觀察。

  制度優勢挖掘潛力。研發投入年年漲,高素質人才隊伍在壯大,科技成果轉化越來越順暢,民營企業的創新作用越來越凸顯……堅持不懈推進創新,哪有短板,就瞄準哪發力。沿著對的趨勢和方向持續努力、快馬加鞭,10年間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攀升至第十一位,是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創新文化孕育動力。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創新”是高頻詞。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古潤今,創新這個“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不斷被激發。成長于平視世界的年代,年輕一代底子更好、視野更開闊、心態更從容。

  攻關歷程淬煉自信。《黑神話:悟空》火出圈後,有網友留言:西天取經,最可貴的不是經書,而是經歷,是唐僧師徒走過的九九八十一難。從研製“兩彈一星”到打造中國核電、中國高鐵、中國飛機,直面挑戰,自立自強,時與勢在我們這邊。

  説到這裡,不禁想起一個場景。美國紐約的一家影院裏,在漫威人物與哈利波特之間,出現了《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海報。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意象:在全球創新舞臺上,中國創新就像哪吒一樣生氣勃勃地闖進來,走到聚光燈下。

  自立自強,和合共生,中國創新是開放、包容的。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暴風雨最猛烈的地方,將會是“哪吒鬧海”“一飛沖天”的舞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31日 01 版)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