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品質發展蹲點日記丨科技城裏的“科技鏈”

2025-02-25 20:2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天津2月25日電(記者尹思源、王寧)天津市寶坻區有一條智慧網聯公交車線路,車上沒有司機,只配備了一名安全員,乘車從寶坻站出發僅需18分鐘,就能到達京津中關村科技城。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11週年之際,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看到了這座科技城的“科技鏈”。

  作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平臺,打破“一畝三分地”,共下“一盤棋”,統籌開發運營,是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獨特之處。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管委會副主任顧子城介紹,中關村與寶坻區“牽手”合作以來,雙方共同成立天津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園區運營開發。從那時起,中關村和寶坻區就緊緊“鏈”在一起。

  “這條智慧網聯公交車線路,就是京津聯動的生動體現。”這條線路由雲控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項目負責人蘇森介紹,項目以清華大學在智慧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為基礎,構建起車、路、雲協同運作的“最強大腦”。

  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停靠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協同發展中心前。新華社記者孫凡越 攝

  記者坐在智慧網聯公交車內,一路平穩行駛,每到路口紅綠燈總會像“長了眼”一樣適時切換成綠燈。

  蘇森指著路邊不起眼的“路燈桿”告訴記者,信號燈“耳聰目明”的秘密就藏在這些“路燈桿”裏。它們身上既有路牌、信號燈等看得見的資訊,又有鐳射雷達和各類感測器,借助人工智慧演算法,“看不見的資訊”也在不停傳輸。“我們還接入了智慧站臺系統、智慧調度系統、約車小程式等,在寶坻區實現了完整的智慧網聯公交運營生態。”蘇森説。

  自2024年2月運營至今,這條智慧網聯公交車線路已完成近2000個發車班次,安全行駛里程數近4萬公里。

  在寶坻區智慧網聯公交示範線路運營中心的雲控平臺大螢幕上,車輛位置資訊、區域內的交通狀況等一目了然。“依託‘類中關村’生態體系,‘北京研發、寶坻轉化’的模式愈加成熟。”蘇森指著大螢幕説,“現在我們的研發團隊也逐漸成長,我們的研究成果也能在北京和河北的部分地區落地。這條‘科技鏈’越來越長,‘鏈’上的成員也越來越多。”

  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1年來,三地不斷完善協作機制,聚焦重點産業,確定了“六鏈五群”的産業協同工作重點。近年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先後落地科技城,産業集聚效果初顯。以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為例,天津瑞科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卡酷思汽車部件 (天津) 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成投産,鏈式效應進一步強化。

  “這裡既有聯動京津的區位優勢,又有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經過多方比對選擇這裡,也是看中了這裡的産業聚集效應。”天津瑞科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金國説。

  這是2月24日無人機拍攝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孫凡越 攝

  站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管委會高處環望四週,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不僅有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産業,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産業也逐漸匯聚成群,一幅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藍圖在這裡徐徐展開。

  自2017年正式破土動工以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已累計註冊市場主體1800余家。2024年,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稅收同比增長13%,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1.8%,規上工業産值同比增長62%。

  “未來,我們將堅持‘以人聚産’的理念,繼續耕種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份‘試驗田’,打造京津協作利益共同體,深化利益共用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城市配套,以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成功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先行探路。”天津市寶坻區副區長、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黨工委書記王浩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