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線調研丨因地制宜強農業 田管方案也實現了“慧”種地

2025-02-25 20:2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對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作出明確要求,強調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農業新質生産力包括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數字技術等等,這些應用對提高農業生産、加快農業現代化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這家位於山東濰坊的農機企業是國內最大的農機裝備企業。程光科在這裡銷售農機已經有10多年了,而如今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智慧農場的銷售總經理,他的工作中心也從“賣農機”轉變為“賣田間管理方案”。這天,程光科就被種植戶唐亞寧請到田裏,幫忙解決小麥旺長的難題。

  在山東濰坊,很多農戶按照經驗,去年都早早種上了冬小麥,但今年天氣氣溫偏高,導致冬小麥返青期前旺長,抗凍能力變差。種植戶唐亞寧是智慧農場的客戶,去年,智慧農場系統建議他10月20日種冬小麥,但他沒有聽取建議。

  而唐亞寧的另一塊地因為沒來得及播種,播種時間正好和智慧農場推薦的時間吻合,現在地裏的冬小麥長勢剛好。程光科對旺長的地塊給出了建議。

  柴雷智慧農業科技總經理 程光科:你就按照智慧農場管理系統,通過遙感對你這些麥田,按照一二三類苗進行分類管理。

  程光科告訴記者,去年1到5月的春耕期,有30萬畝的農田使用了智慧農場管理系統,今年春耕他們用2個月就完成了這個目標。那麼為什麼一家農機企業還要“兼職”做“智慧農場”呢?

  柴雷智慧農業科技總經理 程光科:我們本身是一家做農機的製造企業,有很好的基礎,我們也是基於未來從賣農機向賣整體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轉型的問題。

  這個智慧農場的雛形是農機的車聯網,只調度管理農機作業和服務農機手。之後,車聯網開始向智慧農場轉型,特別是從2024年開始,AI演算法加持到智慧農場,現在這個1800畝的農場裏,就遍佈了38個感測器,農田管理變得更加精準科學。

  目前,全國使用這個智慧農場管理系統的農田面積,已累計超700萬畝,使用智慧農場解決方案的種植戶已近3萬人。

  田管方案如何實現“慧”種地?

  以農機大數據為雛形的“田管方案”又是如何指導農民種地的呢?記者在“追肥”這個環節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春管期間,以前大家都遵循“弱苗早施、旺苗晚施”傳統追肥的方法,但什麼時候該追多少肥,追肥起了多少作用,只能估算。今年,在智慧農場裏,這些指標都得到了量化。

  記者來到田間地頭,追肥項目的主管馮凱告訴我們,他已經在田間蹲守了一年。

  柴雷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農業研究院精準農業技術開發部主管 馮凱:我們現在使用AI的模型,它可以告訴我們今天在這個位置我們的施肥量是多少,比如説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塊區域,它大概的苗情能夠達到二類苗的狀態,這樣的話施肥量可能就要在24公斤左右,可能會多一些。像其他地方在一類苗的區域,它可能會告訴我們施肥量少一些,大概20公斤。

  與傳統施肥相比,使用AI模型,可減少10%左右的化肥用量,肥料利用率能提高10%至20%。如何能達到這樣的精細化作業,馮凱帶著記者來到了他們的研究院尋找答案。

  柴雷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 李德芳:隨著數據量的不斷積累,我喂給這個(AI)模型以後,模型不斷訓練完以後,生成的施肥的作業建議會越來越準確。

  如果農田是一位病人,AI模型就是一位醫生,能查出農田的病症開個有針對性的處方。今年,智慧農場實現了根據“處方”來指揮拖拉機和農機具。

  柴雷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 李德芳:(以前)拖拉機和農機具是各幹各的活,拖拉機負責拉,農機具負責機具作業,我們這個團隊開發了一套控制系統,拖拉機和機具可以做協同作業。

  記者發現,山東這家農機企業的拖拉機研究院中的智慧駕駛開發部,已納入智慧農業研究院。農機的研發、生産已不只是在離合器、發動機上的比拼,配合智慧農場執行田間作業,成了農機生産關注的重點。

  柴雷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 李德芳:實際上農機變成了一個可移動的智慧終端,它上面搭載了各種感測器,作業過程中去採集各種作業的資訊,這些數據到了(AI)模型去做一個融合,這樣的話幫助農機作業更精準。

  為了滿足智慧農場數據採集和精準作業的需求,農機往往在出廠前就得配好智慧駕駛系統、産量損失感測器等配件。農場變得更“智慧”的同時,倒逼了農機研發、生産的轉型。

  “慧”種地引領農業創新生態發展

  科技賦能農業之後,改變的不僅僅是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更是對人才、農業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産生了影響,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智慧農場的客戶畫像多為年輕的種植大戶。

  採訪期間,我們遇到了一位90後客戶祝龍,他正好來智慧農場尋求春耕追肥的建議。他原本是一名公司職員,幾年前不顧父母的反對,辭去工作成為一名“新農人”。

  種植戶 祝龍:現在我們收割機一天能收兩三百畝地,我一畝地可能只有五六百塊錢的收入,但是我有3000多畝地,當時他們(父母)也很驚訝,種地還能賺這麼多錢。

  祝龍告訴我們,他決定在農業領域深耕,來源於他這些年對農業政策和市場的深度分析。

  種植戶 祝龍:每年國家發一號文件的時候都是跟農業相關的,像是智慧農業,國家每年都在投入很大力度支援,這對我也是信心倍增的一點。

  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像祝龍這樣的“新農人”投入農業領域,他們帶來了新的理念,也深刻改變著農業生産方式。

  這家肥料公司是智慧農場的合作夥伴,以前,他們大多靠代理商售賣産品,而現在他們實現了和智慧農場的資訊共用,可以直接接觸到種植戶。

  山東農大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戶部經理 戚元智慧農場的方案對於我們行業來説是一種倒推的模式,促使各個企業進行肥料生産的過程中,要求我們降本增效。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內與智慧農業相關的企業總量已達8.3萬家,較2020年的不足2.1萬家增長了近4倍。而在科研方面,我國已有860多家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共有科研人員約12萬人,有力支撐了農業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王凱博 張琪 宋建春 孫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