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産業向綠,生態向美。綠色發展蹄疾步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
《關於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相繼印發實施,美麗中國建設“1+1+N”實施體系不斷完善;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發佈,供不同主體核算電力生産和消費産生的碳足跡使用,促進産業鏈、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多地推動建設“無廢城市”,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錨定目標,砥礪奮進。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
不斷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
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
“制定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是建立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基石之一。”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在碳定價、碳排放雙控、政府綠色採購等政策措施中廣泛應用,保障相關工作落地見效。
綠色低碳發展,正在向縱深推進。
——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加快調整優化。
河南省鄭州市航空港區,比亞迪工廠一派繁忙。“這裡每50秒就能下線一台新能源汽車,每3秒就能下線一支動力電池電芯。”鄭州比亞迪工廠負責人説。在新能源汽車産業帶動下,鄭州的汽車年産量歷史性突破100萬輛大關。
福建省廈門市象嶼綜合保稅區倉庫屋頂,光伏發電板緊密整齊排列,為園區提供綠色電力。“我們會根據當日光伏發電量、園區自身辦公用電負荷情況等制定運作策略。”海納特電(廈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業務區域經理江穎介紹。目前,園區叉車、集裝箱堆高機等設備基本實現全電化作業。
——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準穩步提高。
機械臂“撿”出固體垃圾,微生物“吃”掉有機污染物……經過一整套流程,原本渾濁的污水變得清澈透明。四川省內江市謝家河再生水廠每天凈化大量城市污水,這些再生水除了用於工業迴圈冷卻水,還用於公園景觀補水、道路沖洗等,極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不斷厚植。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我國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産業鏈,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全球一半以上;全國碳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實現對減排主體的全覆蓋。
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各地區各部門著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持續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
春節假期後,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河北佰特橡膠科技有限公司新廠硫化車間,技術人員正在忙著調試環保設備。“我們剛投資80萬元,對硫化車間60余套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大大減少無組織排放。”公司總經理高偉説。河北出臺政策,完成環保績效創A的企業,納入生態環境監管白名單。當地環保部門邀請專家幫助企業制定對標提升方案,指導企業達到評級要求。“目前,我們正在加緊落實各項措施,讓新廠儘快達到環保績效A級標準,釋放出全部産能,達産達效。”高偉説。
——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花果街道蔡家村枧堰溝,水車緩緩轉動,將河水運送到生物監測池中。“枧堰溝連著頭堰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保水護水是頭等大事。”蔡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蔡青説,監測池裏養著水生動植物,對水質十分敏感。蔡家村還安裝了2台智慧化監測設備,監測濕地水質、空氣品質,連接著市、區環境監測平臺,確保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
——推動固體廢物綜合治理。
2月8日,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老屋村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治理項目現場,項目負責人黎亮正在查看截排水溝施工進度,“老屋村固廢是多年前銅礦浮選遺留下的廢渣,目前廢渣已經清挖,正在修建截排水溝對地表水進行引流,保護邊坡的穩定性。今年將復填新土,種草植樹,修復環境。”老屋村村民董輝華説:“以前這個地方總是散發著一股難聞的氣味。壞土挖走了,消除了我們的擔憂。”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天更藍了,中國成為全球改善空氣品質速度最快的國家。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達標。
水更清了,全國水環境品質發生轉折性變化。2024年,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長江幹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地更綠了,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林草年碳匯量達到12億噸以上。
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是根本基礎。
各地區各部門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推動“三北”工程標誌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
去年11月底,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萬花園防沙治沙區,隨著最後一枝玫瑰花苗栽入沙土,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全面鎖邊“合龍”。
“開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鎖邊工程,阻沙護路、阻沙護城,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朱立東説。
一片片綠色不斷延伸、擴展,祖國北疆綠色長城更加牢固。2024年,“三北”工程全年安排重點項目287個,完成各項建設任務超5700萬畝。今年,“三北”工程已儲備項目400個,148億元中央資金已提前下達。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設。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蒙能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已成功並網發電。光伏板間的草方格內,栽種著梭梭等固沙苗木,待到長成後,根系上可接種肉蓯蓉,發展中藥材産業。“‘板上産綠電、板間長綠草、板下生綠金’的融合模式,將實現新能源開發、生態修復和産業發展一舉三得。”磴口縣防沙治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韓應聯説。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以“三北”工程六期規劃為藍圖,全面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向縱深發展。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2月初,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候選區,西南林業大學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田斌背著監測設備,細數越冬鳥類數量,“經過多年生態保護,來香格里拉越冬的黑頸鶴等鳥類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目的之一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司長張利明表示,將切實鞏固提升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成果,積極推進新的國家公園創建、設立等相關工作。
目前,我國正在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拯救海南長臂猿、蘭科植物等重點瀕危物種為目標,推動瀕危物種野外種群復壯,全鏈條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萬里河山將越發多姿多彩,綠水青山將永續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本報記者史自強、張棖、張馳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