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履職一年間丨完善失能老人照護體系 激發銀發經濟活力

2025-02-22 22:02: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養老都是關注很高的話題。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將就完善失能老年人照護體系、促進醫養結合、發展銀發經濟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北京市石景山區是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地區。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天,賀丹委員就來到這裡,走訪醫療保障局、照護機構、失能老人家庭,就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展開調研。71歲的任四柱老人因腦梗死導致失能,從2021年起開始享受長護險,一直照顧他的老伴接受了免費的照護技能培訓,每個月都能領取補貼,並免費享受一定時長的專業到府照護服務。

  

  北京市石景山區居民 劉華:挺好的,一個月補貼我們1044元,另外還有一次2小時、一個月6次到府照護服務,包括洗頭、洗腳、剪指甲,確實解決了我們大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 賀丹: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照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照護自己的家人,還能得到政府的補貼,那就更好了,我是非常希望在我們的長護險的制度設計中,充分考慮親情照護在失能老人照護中的作用,把這個政策制度設計好。

  

  今年,賀丹準備就長期護理保險在全國推廣中的具體問題提出建議,包括將補貼範圍擴大到失能老人家屬、加大對家屬照護技能培訓、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的異地互通互用等。作為一名人口領域的學者,賀丹認為,我國老齡化真正的挑戰還未到來,應對老齡化的政策必須具有前瞻性,她持續關注老年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在過去一年裏先後赴四川、內蒙古、貴州等地調研,多次跟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等部門溝通,在研究報告和提案中多次建議加快頂層制度設計,擴大長期照護保險實施範圍,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全國政協委員 賀丹:中國的老齡化的最主要的特徵就是高齡化,80歲以上的老人,我們現在已經有接近4000萬,到2035年,這個數字要翻一倍,到時候就達到8000萬左右,到2050年,會接近1.5個億的80歲以上的老人。

  

  除了生活照護,醫療服務也是高齡老人的剛性需求,去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加強醫養結合的政策,但是賀丹在調研中發現,居家養老的老人並不能很便利地享受醫療服務,賀丹認為,要讓國家醫養結合的各項政策落地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打破部門壁壘,在社區層面有效整合各類醫療資源。在今年兩會上,她將就如何在社區層面形成養老聯合體和醫療聯合體的互融互通,共同提供面向家庭的老年健康服務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 賀丹:醫養結合方面,在基層怎麼把各方面的資源整合好,養老機構的資源民政部門管理的,和我們衛生部門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資源,還有老年健康服務的資源,通過社區整合醫聯體、養老的聯合體提供面向家庭的服務。

  

  老齡化有挑戰,也有機遇,在過去一年裏,《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等一系列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從政策出臺到産生效果,還需要摸準老年人真正的消費需求。兩會前夕,賀丹馬不停蹄地趕到上海,實地調研旅遊企業和社區大學,計劃就進一步完善與延遲退休相適應的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 賀丹:聚焦不同年齡段的老年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和産業引領的計劃,提高它的服務品質;消除年齡歧視,加強對大齡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這樣才能真正釋放銀發經濟潛能。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跟著賀丹委員調研期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老齡化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如何積極應對挑戰、抓住銀發經濟的機遇,增進老年人福祉,也恰恰是關注這一領域的委員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