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西部特色産業“拔節生長”,科技創新助力彎道超車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西部特色産業“拔節生長”,科技創新助力彎道超車
新華社記者吳燕霞、陳一帆、馬麗娟
從重慶的“未來顯示”,到廣西的“中華芯”,再到寧夏的“鈹”之奧秘……西部特色産業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實現彎道超車。青年科技工作者紮根西部,用智慧與汗水突破技術壁壘,點亮産業未來。
“未來顯示”照亮西部之光
在重慶康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晶片生産車間,智慧化設備晝夜不息地運轉。“90後”晶片技術開發高級工程師劉佳明緊盯電腦螢幕上MLED晶片的測試數據。
“傳統測試方式在千萬量級的MLED晶片面前‘束手無策’,現在AI演算法讓效率大幅提升。”劉佳明所説的,正是團隊研發的“MLED虛擬量測分區與轉移模型”,這項突破助推我國在MLED晶片巨量轉移領域與全球頂尖技術比肩。
在劉佳明2014年剛入行時,LED行業焦點還集中在替代傳統照明上。如今,他所在的重慶康佳光電已將技術延伸至大尺寸顯示屏、車載顯示、穿戴式設備、AR眼鏡等“未來視界”。
“這裡不僅有火鍋的熱辣,更有科技創新的溫度。以前總説‘缺芯少屏’,現在我們不僅補上了短板,還要讓世界看到中國屏的精彩。”劉佳明介紹,截至目前,重慶康佳光電已累計申請專利1970余件,授權專利890件,覆蓋晶片、巨量轉移、封裝、檢測修復等全鏈條。
數據顯示,電子資訊製造業是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已突破7000億元級的規模,形成了智慧終端、整合電路、儀器儀錶等多元化産業體系,集聚康佳光電、京東方、惠科等規上製造企業800余家,已成為全國重要的MLED研發生産基地。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産業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選擇紮根西部,投身於這一充滿機遇的領域。
“中華芯”跳動在西部大地
當重慶的光電産業為“視界革命”按下快進鍵時,900多公里外的廣西,另一場關於“中國芯”的攻堅正在上演。
在廣西華芯振邦半導體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塊塊唱片大小的晶圓經過凸塊製造、測試、切割、封裝等工藝流程,變成一顆顆不同規格的顯示驅動晶片……走下生産線,這些顯示驅動晶片將用於製作顯示螢幕、手機、智慧穿戴設備等電子産品。
“小規格的晶片不過小拇指指甲蓋大小,有的甚至更小,卻是電子産品的‘心臟’,這些‘心臟’的內部構造都是微米級和奈米級的,背後凝結著眾多研究人員的心血。”公司玻璃覆晶封裝處副處長韓佳偉説。
這位“90後”技術骨幹介紹,公司具有處於行業領先水準的晶圓凸塊製造技術,還將自主研發的鈀金凸塊工藝代替傳統的金凸塊工藝,不僅在凸塊硬度、産品穩定性和良率上滿足了客戶需求,還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
作為西部整合電路産業的“拓荒者”之一,華芯振邦的成長軌跡頗具象徵意義。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援下,華芯振邦先後獲得49項智慧財産權與專利,並已形成月生産加工1萬片12寸晶圓的産能,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月産能將突破2.5萬片,填補了廣西整合電路行業晶圓級先進封測領域空白。
“晶片日益高整合度、高性能及輕量化的需求,對半導體封裝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激勵我們在半導體領域持續深耕、不斷探索,向著一個又一個技術高峰全力攀登,為‘中華芯’貢獻力量。”韓佳偉説。
“鈹”之奧秘鑄就國之重器
在地處西北的寧夏,打響了一場關於戰略性新型材料的“翻身仗”。鉭、鈮、鈹,這些聽上去很“小眾”的金屬,實際上廣泛應用於電子資訊、航空航太、醫療等高端製造行業。鉭鎢合金、鈮鈦合金、鈹鋁合金……不同化學元素的組合,按照特定的比例,經過特殊的熔煉鑄造工藝,就能産出具備各種優異性能的新材料,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加速迭代升級。
36歲的謝垚大學畢業十餘年來一直與“鈹”為伴。2014年,他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位於寧夏石嘴山市的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那時鈹鋁合金的研究已經在進行中。
“你看,鈹的枝晶如險峰聳立,鋁的基體似河谷蜿蜒——這是屬於材料科學家的浪漫。”謝垚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著鈹鋁合金的微觀世界。而這項“藝術創作”,打破了國外30年的技術封鎖,讓中國航空航太領域用上了自主可控的鈹鋁合金。
“鈹有劇毒,吸入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傷害,每次實驗要穿專門的防護服,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口罩壓痕成了‘永久勳章’。”謝垚介紹,團隊研發的高性能鈹鋁合金組織調控及智慧化精密鑄造工藝技術體系,鑄造的鈹鋁合金力學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實現了我國鈹鋁合金材料保障的自主可控,並已應用於實際生産。
這位從寧夏南部山區小村莊走出來的材料科學家,用十餘年青春填補國內鈹鋁合金技術空白。在他的科研版圖裏,技術突破與産業升級始終同頻。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工業和資訊化廳發佈的《自治區培育壯大新材料産業集群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將打造世界領先的鉭鈮鈹稀有金屬材料研發生産基地,計劃到2027年,規模以上新材料産業總産值突破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