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職業新觀察|冰雪經濟催生“冰雪職業”新圖譜,行業期待更多專業人才

2025-02-22 08:53: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每隔2小時,冰立方的滑冰場上就會出現一輛紅色的制冰車,將冰面上的劃痕、坑坑洼洼補齊。平滑的冰面,是冰上運動進行的必要條件,冰面的溫度、平整度,空氣的濕度都影響到運動員和愛好者的運動體驗。

  “先調刀量,再調水溫水量。刀不能深,也不能淺。”在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高立紅和他的5位同事一起,負責滑冰場和冰壺館的冰面維護。2022年,高立紅成為北京冬奧會中方制冰團隊中的一員,參與場地修冰、制冰工作。如今,他已是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的“骨幹”。

  近年來,國際重大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讓中國冰雪運動邁上新臺階,也帶動了相關産業的迅速發展,催生了許多新職業、新工種,為整個冰雪産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一支噴頭 一輛制冰車 一雙眼 一雙手

  冰立方冰場的制冰團隊中,既有像高立紅這樣服務過冬奧會,經驗豐富的制冰師,也有正在學習制冰技術的機務人員,他們日常還要負責冰鞋護具的養護。

  冰場運營部工作人員李凱明介紹,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有滑冰場和冰壺場兩塊場地。冰球場開放給花樣滑冰訓練者、滑冰愛好者們。冰壺場則有四條賽道,日常也為業餘愛好者們開放練習。

  日常養護中,制冰車是滑冰場修冰的“主力隊員”。制冰車車頭處是冰刀,將冰場表面的冰鏟起、堆放;車尾處溢出蒸餾水,為鏟過的冰面補上厚度。1800平方米的冰場就像一塊稻田,修冰車一圈一圈將浮冰“割下”,留下全新的光滑冰面。

  “給滑冰場修冰比較容易,但冰壺場的冰面要求更平整、更精確。”高立紅介紹,為滑冰場制冰,可以依靠全自動機器實現大部分需求,但到了冰壺場,則全靠雙手和雙眼。相關資料顯示,冰壺場地冰面的平整度應該在0.038毫米(誤差範圍),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五分之一。

  高立紅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演示:他手持全手動的小型修冰車,通過推動它,將冰面修整得更光滑。“我現在先把冰面上的‘點’都推乾淨,之後再手動‘打點’。”高立紅介紹,冰壺場地需要制冰師手持噴頭,通過手動有節奏地噴灑水珠,讓冰面形成一個個小點,産生摩擦,才能使冰壺按照運動員需要的線路運作。

  説話的間隙,高立紅背著水箱,小步倒退、手腕迅速擺動,用眼觀察水珠落在賽道上的位置,在賽道上這樣一來一回,算是打好了一輪點位。“第二次打點要落在第一次點的上面,才能讓冰面更加平整。”怎麼判斷冰面是否已經達到了要求?高立紅可以用肉眼觀察出打點的位置。他説,打點的關鍵在於勻速,不能快也不能慢。

  “花刀” “球刀” 刀刀不同

  在眾多冰上運動項目中,花樣滑冰、冰球、速度滑冰項目都會使用不同的冰鞋。一雙合適的冰鞋,除了鞋型貼腳外,冰刀的狀態也是運動員和業餘愛好者們關注的重點。

  生活在北京的李鴻鋼已有20多年的冰刀打磨經驗。“從2000年起我就給別人磨冰刀,最開始是因為自己愛滑冰,給自己磨,慢慢地就有人找我磨了。”2016年,北京崑崙鴻星冰球俱樂部成立,次年,李鴻鋼成為俱樂部青年隊的磨刀師,隨隊一起參加了俄羅斯MHL冰球聯賽。

  “對運動員來説,一雙好的冰球鞋要輕、支撐力好,鞋型要貼腳。冰球鞋的刀刃分深淺,需要根據隊員的體重變化來調整,體重大的隊員要磨深一些,體重小的要磨淺一些。”潘志強曾經是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男子冰球上海隊的隊員,他和李鴻鋼因為冰球結緣,成為數十年的朋友,“李師傅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用專業的磨刀機,那個時候就逐漸打開了北京的磨刀市場。”

  採訪中,記者遇到了一位到府打磨冰刀的顧客,“我女兒在學花樣滑冰,我們都是固定找李師傅來磨刀。他了解花滑的冰刀,刀刃出問題了,他也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李鴻鋼在修理過後還會手動調整冰刀,這樣的個性化服務能根據使用者的運動特性進行調整。

  李鴻鋼提到,90年代初,國內只有北京首都體育館有兩台進口加拿大産的專業磨冰刀的機器。2000年,北京西單滑冰館進口了一台美國産專業磨冰刀的機器,從那時起,李鴻鋼就開始使用專業機器磨刀了。

  “以花樣滑冰鞋為例,刀型種類較多,分自由滑刀、冰舞刀。刀托有全鋼的、鋁合金的,碳纖維的。刀鋼的材質則有碳素鋼,有不銹鋼等。”李鴻鋼介紹,每款鞋怎麼磨、磨到什麼程度,使用者習慣如何,使用的磨刀器具是什麼,都需要磨刀師心中的尺來衡量。

  李鴻鋼表示:“受冬奧會的影響,大眾對冰上運動的熱情漸漸提升,練習冰上運動的孩子們變多了,磨刀的需求量也上來了。”目前,除了私人冰鞋磨刀工作室,各大冰場也會配備專業的工具,為顧客們提供磨刀服務。而找他磨刀的往往是冰球圈的老顧客,還有口口相傳積累下來的客源。

  技術含量高 如何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冰雪運動專業技術含量高,各種專業技術崗位的支援對於消費者安全順利地參與各類冰雪運動,以及冰雪運動場館的正常運營至關重要。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制冰師?在冰立方,高立紅有兩位徒弟,他通過實踐傳授的方式培養下一代制冰師。

  據了解,在國際上制冰師共分為四個級別,最高為四級,而且只有拿到世界冰壺聯合會的資格認證,才能為國際大賽制冰。而目前,我國還未開展制冰師的職業技能鑒定,因而制冰師也談不上分級。

  “目前我們選拔的制冰師還是以經驗為主,看他們有沒有服務過大型賽事的經驗。”李凱明曾擔任過水立方冬奧團隊技術業務領域副經理,他表示,制冰師是對實踐要求很高的職業,而證書、職業認證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資深體育産業媒體人彭元元告訴記者,中國現有的冰雪企業里民營企業居多,在這些企業發展的早期,大量技術崗位人員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在實踐中摸索、總結來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

  為應對冰雪産業的快速發展,2024年,“滑雪巡救員”作為新職業,“雪鞋維修師”“雪道規劃師”“冰刀維護師”“造雪師”等作為新工種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北京體育職業學院社會體育系主任劉仁輝全程參與了新職業的起草申報工作。在他看來,這些職業在國外已經相對成熟,並且國內的需求也呈現增長趨勢。冰雪類工種納入國家新職業、新工種,不僅為從業者提供明確的指引,也將對行業的規範化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冷資源”變“熱動力” 冰雪經濟催生新崗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2022年北京冬奧會結束以來,全國居民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2.13%,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13億人。“專業、小眾”的冰雪運動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而隨著我國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建設冰雪場館,專業設備的增多,也意味著相關崗位的需求量加大。

  熱雪奇跡是一家經營超大型連鎖室內滑雪場的品牌,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品牌在全國的九家大型滑雪場中,僅專業教練就有1000多人。“建一個室內滑雪場,配套的常見崗位有壓雪車司機、索道司機、製冷、造雪員、雪道巡邏、雪具維修師等,與室外滑雪場不同的是,室內雪場還需要製冷造雪系統及相關工作人員。”該負責人表示,以廣州為例,目前單日最高客流達8000多人次。運營人員和教練有近500人,如果遇到客流高峰,還會增加人手,其中,滑雪教練、場地員、站務、暖區的租賃人員等崗位需求量最大。

  北京滑雪協會副會長伍斌介紹,截至2024年,國內雪場使用的架空索道達到353條,專業造雪機超過1.3萬台,壓雪車接近900台。與冬奧會申辦成功前相比,專業設備的使用量平均增長率超過200%,部分設備使用量甚至增長了5-6倍。“行業快速增長,産業會由供給側推動轉化為需求側拉動,整個市場會更多地圍繞滑雪消費展開。”

  近年來,職業類院校為了適應産業變化,也在人才培養方向上進行了創新。劉仁輝介紹:“依據社會需求和職業大典,學校新增了如‘巡救員’‘雪道規劃師’等專業方向。以滑雪指導員為例,隨著滑雪運動的普及,相關崗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職業院校的培訓量和獲證人數也顯著提升。2010年最早有滑雪指導員這個職業分類時,一年的培訓量和獲證人數僅有100人。到2024年時,滑雪指導員職業一年的培訓量達到16000多人,獲證人數達到14000多人。”儘管國內持證上崗的滑雪指導員數量大幅增長,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像制冰師、壓雪車司機等技術位,專業人才缺口是比較大的。”劉仁輝表示,新增職業頒布實施後,人才培養與晉陞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新職業起碼要試運作1至2年後才會有正式的職業資格認證。”對此,劉仁輝建議,採用一些短期培訓,讓相關人員先拿到從業資格,能夠從事相關工作,補足市場對此類崗位的用人需求。下一步,再建立階梯式遞進的職業教育佈局,培養該行業領域高技能人才。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