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富”帶動“連片興” 萬人搬遷小鎮“蝶變”穩住百姓好日子
央視網消息:鄉村要振興,産業是關鍵。這段時間,湖南湘西花垣縣以十八洞村為牽引,聯動周邊雙龍、排碧等7個村,打造“十八洞片區”鄉村振興示範區,搭建就業幫扶車間,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實現家門口增收致富。
這幾天,在花垣縣“十八洞片區”服裝廠車間,一台臺小型生産設備整齊排列,縫紉機聲此起彼伏,百餘名村民正在生産線上全神貫注地忙碌著。服裝廠廠長莫海院來回穿梭在工位間,指導村民們裁剪布料、縫紉。
石滿姐是雙龍鎮排碧村人,春節期間,聽説家門口的服裝廠在招人,擁有一手縫紉技術的她,立馬就來應聘了。
十八洞村位於武陵山脈深處,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2013年,每人平均收入僅1668元,不及當時全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的五分之一。
拔窮根,必須靠産業。為了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增收想明白,村裏決定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十八洞村地塊零碎分散,就探索在相鄰村流轉土地建設獼猴桃基地。十八洞的山泉水甘洌潔凈,以山泉水資源入股,與企業合作建起現代化山泉水廠。依託保存完好的苗寨,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在2014年,村裏54名繡娘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合作社。可一開始,苗繡的銷量也不太好。
為了幫助苗繡合作社開拓市場、打造品牌,十八洞村主動對接高校、設計公司,共同打造苗繡文創産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十八洞村苗繡産業逐步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苗繡這項“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年銷售增長到1500余萬元,帶動十八洞以及周邊村寨350余名農家婦女實現就業。
“一村富”帶動“連片興”
如今,十八洞村已形成特色種養、鄉村遊、山泉水等特色産業。2024年,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8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600余萬元。
“一村富”帶動“連片興”,當地還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以十八洞村為牽引,聯動周邊雙龍、排碧等7個村,共同打造“十八洞片區”鄉村振興示範區,帶動周邊村寨“抱團”發展。
創新採用“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聯營”的模式,修建了2100余平方米的服裝廠,滿足“十八洞片區”村民就近就業需求,帶動“十八洞片區”15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阿妹戚托小鎮:搬出大山就近就業穩住好日子
2020年11月,當時我國西部貴州省的最後一批9個貧困縣宣佈脫貧摘帽。在貴州實施脫貧攻堅的5年間,啟動了我國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有188萬貧困群眾走出貧瘠的大山,進入城鎮生活。
在黔西南州的晴隆縣,有一個貴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阿妹戚托小鎮,這裡居住著上萬名從當地三個曾經的貧困村搬遷出來的群眾。5年過去,這裡的群眾生活怎麼樣?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記者探訪搬遷安置點門口的産業園
這個叫集裝袋,俗稱“噸袋”,是化工企業和冶金企業等行業大量使用的耗材。這是一個能裝三噸重東西的、高品質、可出口的集裝袋。
緊挨著這片三寶産業園,有一個規模龐大的頗具民族風情的小鎮,這就是阿妹戚托小鎮。2016年,貴州開始脫貧攻堅後,晴隆縣原來一個叫三寶的極貧鄉鎮,3個貧困村的7000多彝族、苗族群眾被陸續搬遷到這裡,與晴隆縣其他幾個地方搬遷出來的貧困群眾一起,形成了這個有著上萬人規模的“阿妹戚托小鎮”。
被石漠化包圍 老三寶整鄉搬遷
為什麼一定要把他們搬出來?這是10年前的資料畫面。當時的老三寶鄉,在距離縣城很遠的一座大山頂上,又被一道又一道山梁和深谷包圍。在這樣嚴重的喀斯特地貌之中,石頭就像海洋和沙漠一樣,無處不在、無邊無際。土地破碎貧瘠,村民種啥都不行,只能種點玉米糊口。全鄉貧困發生率高達83.73%。所以,為了挪窮窩,必須搬出來!
5年前貴州宣佈脫貧的那一天,記者同樣是在阿妹戚托小鎮做連線,當時探訪了一戶搬遷群眾家,那個時候,他們的居住環境已經和老三寶有了天壤之別,家家都是兩層的小洋房,窗明几淨,戶戶都變成晴隆縣的城鎮居民,哪兒都方便。
産業園區 吸納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
搬出大山、改善環境,這只是第一步。過了5年,再來阿妹戚托看變化,這裡群眾的好日子過得越來越穩定。他們不但搬了出來,也真正穩了下來,穩定器就是這些工廠。
可別小瞧這個集裝袋廠。首先,它在這裡生産,填補了貴州在這個領域的空白,貨品覆蓋整個西部地區。其次,它今年剛剛投産,還在不斷擴大,現在當地用工達到了六七十人,以後還將擴充到上百人。還有,它是當地通過“以商招商”找來的産業鏈中的一環,從原材料到做線到成品,這個産業鏈上的企業還有幾家都在園區裏用工都不少。最重要的是,它就在阿妹戚托群眾的家門口,解決了這裡為了照顧老人孩而不願外出務工的婦女的大難題。現在,阿妹戚托小鎮勞動力的就業率超過了94%。
女工楊艷就是老三寶鄉搬遷出來的群眾,老公在外面務工,之前自己只能在家帶孩子。現在,有了這些工廠她就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阿妹戚托小鎮,不單有門口這個産業園的16家企業,能提供600—900個家門口的崗位。還有小鎮裏的物管公司和附近街道提供的上百個公益性崗位,解決年紀較大的群眾就業。政府還給優惠政策,鼓勵有手藝的群眾在家創業,小鎮還有民族風情旅遊演出接待崗位。多種就業形式,完全消化阿妹戚托群眾就近就業的需求,真正把大家的好日子穩住。
萬人搬遷小鎮9年蛻變 各族群眾共融新天地
9年時光荏苒,阿妹戚托的鄉親們從被大山包圍到住進縣城,從種包谷饑一頓飽一頓到家門口就業就學,成為“新市民”,他們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各族群眾互嵌,融居、融情、融發展,大家每天勤奮工作、精神飽滿,已經融入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