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為何需要慢火車?
在高鐵飛馳的時代,中國仍保留著81對平均時速不足百公里的公益性“慢火車”。
它們穿梭于群山之間,為偏遠地區百姓架起一座座“流動的致富橋”。近日,湖南懷化7272次綠皮列車因“列車員1年幫賣1180萬元農産品”登上熱搜,成為觀察中國鄉村振興“慢”邏輯的生動樣本。
7272次列車每日往返于湖南懷化與貴州銅仁,以178公里的路程串聯起武陵山腹地的村鎮。車廂內拆除座椅、增設貨架,專供菜農擺放籮筐,最低票價僅2元,被當地人稱為“賣菜專列”。
清晨,麻陽苗族自治縣的“扁擔大軍”挑著小白菜、板栗等農産品涌入車廂,列車行駛途中便開啟“流動市集”,乘客可現場選購;列車員通過直播帶貨、發佈資訊、對接客商等方式,2024全年助銷農産品超千萬元。
列車上,麻陽果農龍飄飄的背簍貨物不到1小時售罄;菜農劉昌河15年間收入倍增,從土房搬進新居;銅仁火車站外,特地開闢的“麻陽果蔬集市”人流如織,形成政府與市場“協同共振”的扶貧樣本。
這趟平均時速僅40公里的慢火車,連接起湘黔兩省,成為承載許多家庭生計的“幸福專列”。“公益+市場”的創新,擺脫了單純補貼難持續的困境,讓交通服務演變為産銷一體的微型産業鏈,撐起脫貧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中國鐵路,自然是“快”的。16.2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再創新紀錄,4.8萬公里高鐵織就“八縱八橫”,CR450動車組實現時速400公里加速度。春運單日發送2144.8萬人次的運力背後,是每秒出票千張的智慧系統,是動態增開列車的精準調度。
流動的中國,不僅有“快”的速度,也有“慢”的溫度。
2012年以來,鐵路部門堅持開行低票價、站站停的公益性“慢火車”,覆蓋22個省份、停靠691個站點,打造“鄉村振興列車”品牌。截至2024年10月,累計發送脫貧地區旅客9.9億人次、貨物45.3億噸。
列車雖慢,卻精準契合了山區群眾“早出晚歸、隨停隨走”的需求。低票價、高頻次、靈活停靠的特點,讓慢火車成為流動的市集、就業的通道、求學的“校車”,為偏遠地區保留了一條“生命線”,同時以年均超600萬人次的運量,織就一張“致富網”。
河北承德6433次列車拆除座椅變身“助農專列”,5元車票載著成筐鮮果進城,讓山貨運輸成本直降七成;瀋陽4347次列車上“趕大集”,遊客可提前預訂大鵝、山珍,村民收入水漲船高;黑龍江佳木斯的4135/4136次列車以2元起步票價,每年運送務工人員至三江平原插秧,“春耕鵲橋”鋪就“淘金路”。
從湘西到東北,從巴山蜀水到燕趙大地,這些鐵軌上的“共富引擎”證明,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産業導入的“快變數”,更離不開尊重差異、守護溫度的“慢功夫”。
“快”是效率,是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慢”是溫度,是均衡發展的底線保障。慢火車鳴笛穿過晨霧,承載的不僅是瓜果蔬菜,更是“不讓任何人掉隊”的初心。
一個國家如何用鐵軌丈量民心,抵達共富的遠方?在一個個流動的市集、一座座跨越山海的橋梁裏,中國鄉村振興的溫情與智慧熠熠生輝。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