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亞冬會展現中國冰雪文化魅力
【文化評析】
作者:辰朔(媒體評論員)
哈爾濱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繼2022年北京冬奧會後,我國舉辦的又一重大綜合性國際冰雪運動盛會,賽場內外,運動員們在冰雪大舞臺上全力以赴,不僅以超高的競技水準詮釋體育精神的內涵,更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冰雪文化的魅力。自然與人文交融、科技與藝術輝映、競技性群眾性相得益彰、跨文化交流互鑒、貫徹新發展理念……這些共同塑造了冰雪文化在新時代的獨特風貌。
哈爾濱,一直是冰雪文化的代表性城市。過去,人們對冰雪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冰雕、雪景等靜態視覺呈現。本屆亞冬會開幕式打破了這一淺層印象,將自然賦予與傳統文化、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讓冰雪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非遺剪紙元素、松花江日出紋理被巧妙地融入服裝設計,為冷的色調注入了溫暖與生機。孩童手提冰燈點亮舞臺,映照出北方人童年的共同記憶。這些細節,絕不是文化符號的簡單堆砌,而是一種思考——如何讓冰雪擁有溫暖、親和的元素?當開幕式上的“冰淩手絹花”旋轉翻騰,一面是冰晶藍,一面是中國紅,便呈現出冰雪文化在中國的獨特張力——既有自然的寒色意象之美,也有人文的溫暖年味之情。
先進數字技術的應用賦予了冰雪文化更強的科技范兒。在網路保障方面,雲計算、大數據、大模型技術確保著本屆亞冬會的網路通暢。在通信保障機房,智慧機房數字化監控系統能夠對場館機房、核心機房進行AI智慧管控,並進行危險源的檢測以及機房進出人員的報警與識別,確保賽事順利進行;在主媒體中心,專門為本屆亞冬會打造的媒體轉播雲,可以讓媒體從業者在雲上進行賽事直播、編輯、轉發,極大縮減了賽事轉播的成本;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我國首臺自動化切冰設備,有人工智慧視覺識別實時監測,還有多感測器的數據融合,能確保切出的每一塊冰尺寸精準。從前三個人10~15分鐘的工作量,現在只需1分鐘,效率提升了幾十倍……無論是視覺呈現、場地支援還是媒體傳播,新興科技都讓人們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沉浸式感受冰雪運動的魅力。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本屆亞冬會進一步創新,首次實現100%綠電供應,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各大場館,替代傳統燃煤和燃氣供電方式,大幅降低碳排放。科技也賦予冰雪文化綠色轉型的可能性:科研團隊研發的“植物彩色冰”,利用天然色素替代傳統丙烯顏料,使冰雕藝術更環保。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冰雪文化正邁向更加可持續、更加智慧的未來。從北京冬奧會到哈爾濱亞冬會,冰雪運動不僅展現競技之美,也成為綠色、創新發展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如今,放眼全國,冰雪運動的普及程度達到歷史新高,冰雪文化的創新表達也已廣泛存在於人民群眾的冬季日常中。從故宮雪景爆紅網路,到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吸引全球遊客,再到各地興起的冰雪嘉年華,冰雪文化已不再局限于競技體育,而是成為一種可觸摸、可體驗、可融入的尋常生活點滴。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閒旅遊有望達5.2億人次,旅遊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這不僅是對體育産業和體育經濟的推動,更是冰雪文化走向日常化的縮影。以“冰城”為例,這座城市冬季平均氣溫接近零下二十攝氏度,卻憑藉冰雪經濟帶動了文化旅遊熱潮。遊客們不只是來賞冰雕、滑雪,還體驗東北大集、吃東北烤肉。冰雪文化的魅力,在於它改變了生活、創造了生活。
從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傳統,到日本的札幌雪祭,每一種冰雪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地域風格。亞冬會的舞臺讓各國展開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對話。競技場上,運動員們在比拼技藝的同時也在分享彼此的風俗與文化。賽場之外,外國運動員與遊客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展現出文化交融的生動場景:吃餃子、賞冰燈、品年味。冰雪,既承載著各國風俗,也在交流互鑒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讓人們在冰雪之上找到共鳴。
冰雪之上,文明之光。在競技的風馳電掣間,在科技與藝術的交相輝映中,冰雪文化正跨越邊界,融入生活,連接世界。在時代的風雪長卷裏,每一片雪花都見證著創新、傳承與共鳴的美好篇章。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