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國文化對世界最深情的守望——乙巳蛇年春節的啟示
人民日報
劉 瓊 楊雪梅 任姍姍 王 瑨
從來,“年”都是有情的日子。
從“燈前小草寫桃符”的除夕夜開始,到“花市燈如晝”的元宵節結束,春節,總是在團圓的喜樂與月圓的美麗中,為我們開啟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希望和奮鬥。
無論是“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古典中國,還是“高鐵如龍躍九州,風馳電掣破雲流”的當代中國,無論是農耕文明時期安土重遷的鄉土社會,還是資訊文明時代車來人往的現代都市,在中華文明綿延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春節始終是中華民族最具生活情感和社會理想的節日。
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年復一年的參與、分享中,創造了大量內涵豐富、形式浪漫的慶祝新年儀式,積澱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文化樣章。它既古老又新穎,既盛大又細緻,既熱烈又樸素,它是情感的年輪、理想的拓印、價值的踐行,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
乙巳蛇年春節,第一個“非遺版”春節,以更多元的打開方式、更開闊的時空向度、更牢固的情感紐帶、更豐盈的當代表達,走進新的歷史時空。
(一)
春節,是隔千山、渡萬水的親人之間的奔赴,是中國文化對血濃于水的情感連接的熾熱守望。
“圓”,從點出發,經由不同的半徑,走過不同的距離,最終合攏了、匯聚了,形成了圓。圓是目的、是效果,團是方法、是路徑。出發和回歸的原點是家庭和親人,是血緣、文化和情感的歸屬。家人圍坐一起吃年夜飯,成為春節最隆重的儀式;幾代人、大家庭的團圓,成為春節最重要的情感價值。
這種情感連接和歸屬,驅動著古往今來的中國人,不論身份職業、長幼尊卑,都把回家過年看成天大的事,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只為這一刻的團圓。
唐開元十八年,在通往家鄉江油的路上,詩人李白走了30天。明隆慶年間,清官海瑞水陸兼程,耗銀24兩,耗費2個月,趕在春節前回到了家。
同樣是在回家的路上,今年春節有兩則故事上了熱搜。一則是視障女孩在數十位鐵路工作人員接力“護送”下跨越1200公里獨自返鄉,一則是“河南暴雪被困車主”在暴風雪中足足開了30個小時,淩晨歸家那句“那一刻只覺得燈火可親,這一路的長途跋涉都不是事兒”,讓人眼熱心動。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到今,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裏,家為大。團圓是家文化的核心,在親情的巨大感召下,人們不顧舟車勞頓、所費頗巨,週期性地奔波在回鄉路上,形成中國文化特有的現象。
乙巳蛇年的春節團圓曲,展現出更多新的氣象。
這個春節,上演了“地球上最為壯觀的春運”。8天長假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23億人次,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交通設施,更加人性化的史上最長春節假期,讓中國人的“家”和“詩與遠方”空前地融匯一體。流動的是人,凝聚的是情感。多年為春運拍“寫真”圖片的記者感嘆,“列車永遠行駛在連接心靈與家鄉的無形軌道上”。
團圓這一充滿溫情、富含深意的詞彙,它是散而復聚,更是對家庭和睦、親人相伴這一人間美好關係的珍視。
一口團圓飯,一聲親人的問候,一個滿滿的後備箱,消散旅途的奔波、經年的辛勞。家是休憩的港灣、療愈的藥方、心靈的充電寶。回家,是因了將行的離別;團圓,是為了更好的出發。這樣的文化特質,在春節得到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
團圓,不僅是一種個人情感,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體現。責任、關愛,由小家而至萬家、大家、國家,是春節團圓文化的精神內核。
在“闔家團圓”的背後,總有許多“回不了家”的付出與成全。這個春節,“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的堅守與奮鬥跨越了前所未有的時空半徑:有些人的春節在萬米深海,伴隨著國之重器“蛟龍號”度過;有些人的春節與“飛天夢”相連,浩瀚星空是他們的萬家燈火;有一種守歲的浪漫,叫“你在保家衛國,我在守護小家”……
春節帶著強烈的情感穿透力,直抵中國人的心底,成就太多太多優美的詩篇。
(二)
我們在每一個春節送出的祈禱與祝福,都由人間最美好的詞語組成。春節,是中國文化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熱忱守望。
“福”,包含了中國人對新年、對生活、對未來最濃縮又最包羅萬象的讚美和願景。
過春節貼“福”字,叫貼“春牌兒”。從天南到海北,從紙上到指尖,中國人在大門上貼的、手機上發的、包裹在吉祥話裏的,高頻詞都是“福”。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深入到中國人的骨髓裏。
福在中國人的生活理想裏,務實,也務虛。這個期待,是“衣食無虞”——這是幸福的物質標配;是“酒足飯飽”——這是物質標配“更上層樓”。這個期待,還是“百事順遂”“平平安安”——這是幸福的精神指標。
年貨足,是幸福。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對生活飽含的熱愛,將最普通不過的食材變成了春節綻放的藝術。在物質匱乏的漫長歲月裏,我們的祖祖輩輩用有限食材做出各種花樣來把春節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我國北方地區流行面花,人們把花饃做成魚、龍、鳳,寓意新的一年幸福美滿、吉祥如意;把花饃印上元寶、“福”字、“喜”字,寓意新的一年福祿壽喜、好運連連。每一道工序,每一處講究,都寄寓了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祈望,朗照著中國人的生命熱力。
今年春節,年貨“上新了”!“花式”年貨充分折射時代的盛景和好日子的多元維度。科技産品成為年貨清單,“洋年貨”裝進購物車,“新中式”穿搭、賽博送禮、數字年貨,不一而足。什麼是有滋有味?聞得到香味,看得見光彩。這邊,家常的糖稀做成糖畫,一把剪刀剪出五穀豐登,傳統裏積澱著老味道;那邊,雲拜年、雲團圓打開邊界,沉浸式春晚、“村晚”不斷引流,“網際網路+春節”“文化+科技”“人文+經濟”創造著新年俗。
年味濃,是幸福。年俗的傳承,幫我們重溫祖輩的生活方式,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活獨有的深摯情感。乙巳蛇年春節,“非遺”成為熱搜詞條,逛博物館、“非遺遊”成為眾人春節日程裏的重點。古老的剪窗花、踩高蹺、舞獅子、打鐵花,在文化自信中煥新,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到處是張燈結綵,到處是熱氣騰騰。從視覺到聽覺,從心靈感知到身體力行,在春節裏,我們把生活理想化,也把理想生活化。生活敷染了理想,因此閃閃發光。
在這個春節,與中國人工智慧大模型DeepSeek相談甚歡,“雲空間”散發著鮮甜的滋味、神奇的想像和中國青年驚人的創造力。春節檔電影票房創出新高,惹人疼愛的“小哪吒”一票難求,成為全球單一市場首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也是全球票房前30名影片中唯一的非好萊塢電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乙巳蛇年春節寫下了最動人的注腳。生機勃勃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創造,賦予了春節激蕩人心的全新年味,讓幸福美好生活擁有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和想像力。
“過好春節意味著新一年有一個好的開端,家家戶戶幸福生活、老老少少開心快樂,就是人間美景。我們要一起努力,讓這美景越來越靚麗。”
福是等不來的,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
(三)
這個春節,我們看到萬家燈火、祥和安寧,看到四海同春、和合致祥。春節,是中國文化對“和合共生”價值理念的真摯守望。
“花好月圓人壽,時和歲樂年豐”“天泰地泰三陽泰,家和人和萬事和”……鑲嵌在這些春聯中的“和”字,代表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價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也是人們最喜愛的漢字之一。每一個臨摹過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人都會從“永和九年”開始,“永”“和”兩個字,足以體現中國人將書法昇華為“形神兼備”的藝術實踐。
中國人看重“天時地利人和”,“人和”尤其被我們看重。
在浙江瑞安有一位潘菊妹老人,今年春節期間迎來百歲生日,五世同堂的龐大家族一起為老壽星過百歲宴,其樂融融。今天的中國,這樣的五世同堂越來越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同一幅流動的千年畫卷,既有農耕文明的詩意沉澱,更有現代生活的溫情構建。
“和”,在甲骨文中以“龢”字出現,指音樂之和,所謂“五聲和,則可聽”。和,需要交流,需要協調,需要齊鳴,需要共振。每根音弦都美,合奏才動聽。
“和合共生”的價值理念,讓春節從“中國節日”化身“世界時刻”。
今年春節假期,我國共接待來自175個國家和地區的入境遊客逾343萬人次。過境免簽政策讓很多外籍旅客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過了春節。
中國人用“和合之美,和而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傾聽世界的聲音,也把自己對世界的深情厚意,在春節這個隆重的日子,傳達給世界。
春節的當代實踐,是一場在連續性中創新的文明實驗,古老的中華文明在變與不變的互動中獲得不竭的創新活力。
透過乙巳蛇年春節這個飽滿的切片,人們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動力,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經濟、凝聚共識、輻射全球的“超級IP”效能,感受到新時代文化與社會經濟的多元互動。世界看到的,是一個正在將5000多年文化記憶轉化為引領未來發展動力源的蓬勃壯大的中華現代文明。
讓我們懷著中國文化對世界最深情的守望,書寫這個春天最雋永的故事。